繼去年同期之后,近日有幸再次應浦東新區創建“創業型城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浦東新區就業促進中心之邀,為浦東新區創業者聯盟會員、小微企業負責人以及有創業計劃的朋友進行了主題為《講打造品牌說微企業產品》的創業微講壇培訓。
在核心產品愈發同質化的今日,越來越多小微企業的負責人意識到了“品牌”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如何利用手中捉襟見肘的營銷預算和身兼數職的營銷人員打出屬于自己的品牌,也成了不少企業負責人頭疼的問題。
小微企業做品牌,聽起來有點“玄”又有點“遠”——玄的是品牌此物看不見摸不著,更無法直接變為實實在在的營業額;遠的是小微企業缺錢少人,市場推廣永遠是個燒錢的活計,孔方兄捉急談何品牌建設…更有長久以來的諸多認識誤區,如做品牌無用產品才是王道、砸錢打廣告即是做品牌等等橫亙于前,怎不令人心灰意冷:品牌果真只是大企業的專屬品?
小微企業的品牌傳播點建設要點可見下圖所示:
產品名稱如同人的名字,響亮、易于記憶、正面含義的產品命名可以大大加深對于受眾的第一印象。同時,產品命名要盡量揭示產品相較于同類產品的差異化屬性。例如感冒藥中的白加黑,利用對比的手法,即吸引了眼球,又很好地表達出了產品的特點:白天不瞌睡,晚上睡得香。
★個性化的品牌識別
品牌識別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具體到小微企業,可以狹義地定義為企業VIS,是品牌和產品透過一系列視覺形象在受眾心中所引起的美好聯想。小微企業資源所限,無法如大企業一般重金打造全套的VIS,可先選擇曝光率最高、使用率最為頻繁的企業標志(Logo)和商務名片作為入手點,抓住核心基礎元素,凸顯企業和品牌的個性。待資源成熟,再完善其它視覺元素。
在這里要特別提出:小微企業一定要注重保護自身的商標權益。許多企業在初期不重視商標保護,沒有及時將商標進行注冊,待企業做大之后山寨品、相似品四起,才回過頭急急忙忙亡羊補牢,其損失遠高于從初始就進行商標保護的維護費用。被譽為“中國商標第一案”的加多寶和王老吉之爭便是教科書式的前車之鑒。
★準確表達產品賣點的廣告語
除了品牌識別,普通大眾對于某種產品印象最深的就是廣告語。一句好的廣告語能言簡意賅、高度凝練地表達出產品賣給誰、有什么用、以及想達到什么精神價值。例如腦白金的“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農夫山泉的“農夫山泉有點甜”等莫不如此。
小微企業雖不能動輒斥巨資找營銷大師設計廣告語,但掌握一些語言技巧,也可以使自己的廣告語不落俗套朗朗上口。如可采取“具體+感性”(如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晶晶亮,透心涼)或“感性+具體”(如怕上火喝加多寶/要想皮膚好,早晚用大寶)的設計方法。切忌盲目仿效一流巨頭企業的概念化的廣告語(如GE的“想到,做到”,小米的“為發燒而生”等),只會落得讓人不知所云。
★感性+人性的品牌故事
品牌故事可以增強顧客對品牌的印象與好感度,令顧客產生深刻的記憶。對于小微企業來說是很好的加深印象的工具。品牌故事必須立意正面積極,與產品有高度的正面關聯性,并與顧客的思想相對接。品牌故事的取材可以不限于品牌誕生、品牌創新等內容,若企業創始人的經歷有可以發揮的閃光點,都可以不拘一格成為品牌故事的取材。
在設計品牌故事時,要注意避免涉及宗教、種族、地域文化的沖突。故事要容易理解,篇幅不宜過長,信息爆炸時代,沒有人會愿意長篇累牘地聽取并不是于己必然有用的文字。
★充分靈活運用移動互聯網
2013年微信的橫空爆紅,將網絡營銷生生劃分成了之前的互聯網時代和之后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令人眼花繚亂的微信營銷神話令眾多小微企業也躍躍欲試。微信營銷有它無可比肩的優勢:成本極為低廉,信息到達率高,方式多元化,效果可考量等。正由于其功能的強大豐富,使得許多小微企業不知從何下手去運作官微,只能一味模仿網絡上炒作得神化了的案例,效果差強人意。
小微企業運用微信等移動互聯網營銷手段,一定要抓住微信傳播的三個重點環節:微活動,微服務,微傳播。微活動增加客戶,微服務留住客戶,微傳播讓客戶成為二次傳播的媒介。另外充分利用微信的數據統計功能來對微營銷進行評估改進。另外要注意:微傳播并不在于訂閱號每天一條的信息推送,而在于客戶收到信息后繼而在朋友圈的分享和好友間的推送,即所謂的“二次傳播”才能發揮微信的強關系社交網絡特性。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微企業自有的利器不多,這就更需要借助外力四兩撥千金。在“借東風”之前,企業要謹慎評估此“風”是否為能真正助己之力的東風,切不可盲目跟風,最終落得席卷西風遍地凋敝,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