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我軍軍事技術、軍事裝備緊跟科技步伐,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升級。尤其是近兩年,軍事裝備更是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7月31日,記者就我軍新型裝備問題采訪了國防大學教授胡思遠。
陸軍
各型導彈研制
舉世矚目
近20年來,我國在導彈研制方面快速發展,無論是洲際導彈,還是遠程導彈以及中程、近程戰術導彈,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胡思遠說,導彈顯示著國防、科技實力,也具有強大的威懾力。把導彈比作進攻的矛,反導系統就相當于防御的盾。反導攔截相當于“子彈頭對子彈頭”的攔截,需要良好的衛星預警能力,及早發現、鎖定目標,然后追蹤、迎頭命中,難度非常大。
早在2010年1月,我國就在境內進行過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也只有美國、日本和我國進行過類似試驗。
2013年1月27日和今年的7月23日,我國又在境內進行過兩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試驗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胡思遠認為,兩次試驗雖然都是在境內進行,達到試驗的預期目的并不等于技術的成熟與利用,但有著非凡的意義,說明我國的陸基系統的建設“走上了新的起點”。
“從未來的發展看,我們還應該設立天基、陸基、海基綜合的國防數據庫,讓我們的國防真正奠定信息時代新型國防的歷史臺階。”
海軍
軍艦井噴式發展
補歷史欠賬
2011年12月,一艘新型導彈驅逐艦152號,被命名為“濟南艦”,這就是中國海軍新型導彈驅逐艦052C,由于安裝新型相控陣雷達而備受世人矚目,被稱作“中華神盾”。近年來,這種海軍新型水面艦艇不斷有新艦加入戰艦序列,2013年以來就有3艘入役。
胡思遠說,近年來,中國海軍新型水面艦艇的發展可以用“井噴式發展”來形容,發展速度非常快,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歷史欠賬,彌補了之前跟發達國家之間的歷史性差距。
遼寧艦正式服役不到兩個月,首架殲-15原型機在遼寧艦上進行著艦測試和起飛測試成功。
胡思遠評價說,遼寧艦交付海軍使用,在海空一體作戰方面,將大幅提升海空戰力,不僅填補了歷史性空白,更是圓了中國人的百年航母夢。
空軍
同時試飛
2011年1月11日12時50分,殲-20隱形戰斗機進行首次升空飛行測試并順利完成。今年3月,最新版2011號殲-20戰機也成功試飛。
“目前的發展已經可以說是飛躍性的,我們完全可以對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胡思遠說,最讓他期待的是正在試驗的殲-31戰機。
2012年10月31日,殲-31成功首飛,自此中國就開始同時試驗殲-20、殲-31兩種四代機原型機,目前世界上同時進行兩種機型試驗的也只有中國和美國。
據公開報道,殲-31今年3月、4月進行了兩次試飛,作為輕型戰斗機,比殲-20更有著戰機的特點和優勢。
胡思遠說,如果正在試驗的殲-31戰機在材料、結構等方面取得突破,未來有可能取代殲-15在國產航空母艦上充當艦載機,而這會“讓海空力量躍升到隱形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