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
中國經歷了三十多年高增長,當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制造業產出最高的國家,還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但從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看,大多數產業尚未占據世界產業技術制高點,仍處于低端加工組裝環節,產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與此同時,也積累了產能過剩、環境破壞、食品事故等問題。
判斷一國是否是工業強國,主要有四大依據:一是大多數產業尚未占據世界產業技術制高點;二是一些生產規模大、市場占有率很高的國產產品,技術質量和檔次并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三是一些國產產品的整機質量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但關鍵零部件仍然在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四是中國產品文化含量(品牌價值)薄弱,與發達國家制造業競爭力差距較為明顯。
顯然,我國不是工業強國,還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迫切需要把提升發展質量放在首位,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產業轉型升級,就是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能耗、高污染轉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升級。
一、中國制造業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現狀
全球價值鏈分工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全球化過程。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了最終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同中間環節的生產或服務活動,形成了以價值鏈為基礎的新型國際分工格局。
中國制造業在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的進程中,絕大部分行業的VS(垂直專業化貿易額)份額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美國的主要產業都處在價值鏈高端,技術水平較高,所需的進口中間投入較少。統計顯示:中國制造業從總體上的垂直專業化程度非常高,所有行業的平均垂直專業化水平都超過了20%。其中,電子通訊設備的垂直化專業化率最高,達到了66.76%,這反映了我國近年來電子通訊設備加工貿易的迅猛發展的事實,說明我國電子通訊設備行業主要依賴于從國外進口大量技術含量較高的關鍵零部件,該產業本身自主研發能力匱乏。同時,通用專用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儀表和其他制造業的垂直專業化率都超過40%。我國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垂直專業化水平普遍較高,進口產品中的技術含量較高,相對而言,在本國進行生產加工過程的技術含量較低。我國制造業垂直專業化水平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于技術含量較低區段的現狀。
二、中國制造業存在的問題
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較短,企業家精神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國制造業引進消化吸收和學習能力都不夠強,外資溢出效應未能充分發揮,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結合不夠緊密,制造業技術引進仍停留在原有水平,沒能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始終對國外技術存在嚴重依賴,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導致制造業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只能被動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具體而言,原因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自主研發能力薄弱
我國制造業整體自主研發設計能力薄弱,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水平低,幾乎所有工業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依賴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提供的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比如,中國的制藥工業有90%以上的產品幾乎完全依靠仿制國外產品;雖然2013年我國汽車產銷首破2000萬輛,分別達到2211.68萬輛和2198.41萬輛,穩居全球產銷第一,但是,仍然需要用高價從國外購買發動機等關鍵部件的核心技術和專利;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國,2013年空調產量突破1億臺,達到11133萬臺,但是,壓縮機和制冷劑等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發達國家手中;IT產業的產量雖然處在全球前列,可是芯片技術、操作系統等也依賴于國外。我國科技的對外依存度在50%以上,遠高于日本、美國的5%以下。比如,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材料、高檔數控機床的數控系統、集成電路芯片、汽車制造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
2013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申請82.5萬件,同比增長26.3%,連續3年位居世界首位。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了20.8萬件,其中國內專利授權14.4萬件,約占總數的7成。目前我國在光學、運輸、音像技術等領域專利發明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例如在光學領域,國外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為國內的2.0倍,運輸、音像技術領域為1.8倍。從35個技術領域中維持10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來看,國外在華專利擁有量是國內的4.4倍,電信領域甚至達到了10.8倍。我國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的建立亟待加強。
(二) 自主營銷品牌缺乏
從全球價值鏈的價值分布來看,除了研發設計之外,品牌經營、市場營銷及相關的生產性服務環節也是主要的增值點。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創立馳名的品牌商標和掌控戰略性的營銷網絡,是提高企業利潤的關鍵。我國制造業知名品牌企業的數量及影響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市場營銷和戰略管理能力薄弱,缺乏全球營銷經驗,只會打“價格戰”,主要依靠國外分銷商或合作伙伴的營銷網絡開拓國際市場。相當一部分中國企業只是國際知名品牌的加工廠,為外資做零配件加工和代工生產,沒有自主品牌和供銷網絡。雖然中國已經進入全球三大制造強國陣容,但是,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不僅中國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數,而且,中國企業無一入選世界機械500強前10名,前100名的中國企業僅有9家。
(三) 高水平人力資本匱乏
人才資源是我國制造業升級中必不可少的戰略資源,大力培養和廣泛吸納高級科技人才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雖然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規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長快,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強度不高,科技人才隊伍質量不高,嚴重缺乏創新型人才。
三、中國制造業升級的緊迫性
隨著我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面對印度、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優勢的競爭壓力,產品價格提升的空間不大,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利潤面臨進一步被稀釋的威脅,并且已經出現逐漸被取代的趨勢。如果我國企業一方面喪失生產制造優勢,另一方面在技術、服務等方面又始終落后于發達國家,那么,我們會在國際分工中被動地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同時,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高強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的資源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因此,我國應該定位在制造環節,以制造業為切入點,盡快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研發創新,逐步向技術、服務等高端環節過渡。
(一) 發達國家高端技術封鎖與中國的后發劣勢
發達國家的長期發展來源于不斷的創新,出于國家利益的切身考慮,具有技術壟斷地位的發達國家絕對不會輕易將具有領先水平的高端技術轉讓給中國。同樣,跨國公司出于保持自身壟斷優勢的戰略需要,會保持對技術、設計等關鍵資源與核心技術的控制,也不會輕易轉讓自己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因此,如果僅僅依靠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很難跨越與他們的技術差距。中國雖然可以通過引進國外比較成熟的技術來不斷提高本土產業的層次與水平,但是,后發劣勢的問題永遠不可能通過提高技術引進水平的途徑得到根本性解決。解決后發劣勢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在模仿、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自主研發與創新。只有通過長期持續不斷地創新,才有最終實現技術突破和經濟趕超,克服后發劣勢,不斷向前沿高端環節邁進。
( 二) 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與其他國家的競爭壓力
中國制造業的“世界工廠”地位,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等低成本競爭優勢的支撐。近年來,各地陸續出現“民工荒”現象,這不僅是制度性因素引起的結構性勞動力短缺,也具有人口結構根源。由于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逐漸減緩,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因素導致了勞動力的短缺,標志著勞動力無限供給特征的完結,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的劉易斯轉折點正在到來。隨著工資總體水平的較快提高,從事簡單加工制造工作的勞動者的工資也呈現上升趨勢,各地普遍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制造業企業面臨著勞動力供給不足和成本不斷上升雙重壓力。在國際上,“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試圖通過加入全球價值鏈的生產活動中來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它們擁有比中國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對中國承接國際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構成了很大威脅。同時,“金磚四國”中的其它三國也保持著強勁的市場經濟增長勢頭,帶來了巨大市場需求,它們越來越成為發達國家產業投資和轉移的重要對象,俄羅斯豐富的資源條件、巴西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印度獨特的英語優勢等都對中國形成了較大的競爭壓力。
(三) 資源環境緊張與轉變粗放式增長模式的需要
發達國家專注于價值高端的技術和營銷環節,把大量占有和消耗資源的生產加工環節轉移給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優化了自身的資源耗費結構,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化。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承接了這些價值鏈低端的生產加工環節,制造業的發展是建立在高強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資源的基礎上的,是以日益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這種長期快速粗放型發展使中國已經面臨著非常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危機。因此,要打破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惡性循環的關鍵,就迫切要求提高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技術水準和附加值,擺脫長期鎖定在價值鏈低端環節的困境,大力推進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密集程度較高的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發展。
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
中國經歷了三十多年高增長,當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制造業產出最高的國家,還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但從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看,大多數產業尚未占據世界產業技術制高點,仍處于低端加工組裝環節,產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與此同時,也積累了產能過剩、環境破壞、食品事故等問題。
判斷一國是否是工業強國,主要有四大依據:一是大多數產業尚未占據世界產業技術制高點;二是一些生產規模大、市場占有率很高的國產產品,技術質量和檔次并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三是一些國產產品的整機質量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但關鍵零部件仍然在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四是中國產品文化含量(品牌價值)薄弱,與發達國家制造業競爭力差距較為明顯。
顯然,我國不是工業強國,還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迫切需要把提升發展質量放在首位,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產業轉型升級,就是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能耗、高污染轉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升級。
一、中國制造業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現狀
全球價值鏈分工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全球化過程。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了最終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同中間環節的生產或服務活動,形成了以價值鏈為基礎的新型國際分工格局。
中國制造業在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的進程中,絕大部分行業的VS(垂直專業化貿易額)份額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美國的主要產業都處在價值鏈高端,技術水平較高,所需的進口中間投入較少。統計顯示:中國制造業從總體上的垂直專業化程度非常高,所有行業的平均垂直專業化水平都超過了20%。其中,電子通訊設備的垂直化專業化率最高,達到了66.76%,這反映了我國近年來電子通訊設備加工貿易的迅猛發展的事實,說明我國電子通訊設備行業主要依賴于從國外進口大量技術含量較高的關鍵零部件,該產業本身自主研發能力匱乏。同時,通用專用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儀表和其他制造業的垂直專業化率都超過40%。我國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垂直專業化水平普遍較高,進口產品中的技術含量較高,相對而言,在本國進行生產加工過程的技術含量較低。我國制造業垂直專業化水平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于技術含量較低區段的現狀。
二、中國制造業存在的問題
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較短,企業家精神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國制造業引進消化吸收和學習能力都不夠強,外資溢出效應未能充分發揮,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結合不夠緊密,制造業技術引進仍停留在原有水平,沒能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始終對國外技術存在嚴重依賴,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導致制造業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只能被動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具體而言,原因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自主研發能力薄弱
我國制造業整體自主研發設計能力薄弱,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水平低,幾乎所有工業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依賴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提供的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比如,中國的制藥工業有90%以上的產品幾乎完全依靠仿制國外產品;雖然2013年我國汽車產銷首破2000萬輛,分別達到2211.68萬輛和2198.41萬輛,穩居全球產銷第一,但是,仍然需要用高價從國外購買發動機等關鍵部件的核心技術和專利;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國,2013年空調產量突破1億臺,達到11133萬臺,但是,壓縮機和制冷劑等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發達國家手中;IT產業的產量雖然處在全球前列,可是芯片技術、操作系統等也依賴于國外。我國科技的對外依存度在50%以上,遠高于日本、美國的5%以下。比如,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材料、高檔數控機床的數控系統、集成電路芯片、汽車制造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
2013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申請82.5萬件,同比增長26.3%,連續3年位居世界首位。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了20.8萬件,其中國內專利授權14.4萬件,約占總數的7成。目前我國在光學、運輸、音像技術等領域專利發明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例如在光學領域,國外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為國內的2.0倍,運輸、音像技術領域為1.8倍。從35個技術領域中維持10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來看,國外在華專利擁有量是國內的4.4倍,電信領域甚至達到了10.8倍。我國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的建立亟待加強。
(二) 自主營銷品牌缺乏
從全球價值鏈的價值分布來看,除了研發設計之外,品牌經營、市場營銷及相關的生產性服務環節也是主要的增值點。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創立馳名的品牌商標和掌控戰略性的營銷網絡,是提高企業利潤的關鍵。我國制造業知名品牌企業的數量及影響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市場營銷和戰略管理能力薄弱,缺乏全球營銷經驗,只會打“價格戰”,主要依靠國外分銷商或合作伙伴的營銷網絡開拓國際市場。相當一部分中國企業只是國際知名品牌的加工廠,為外資做零配件加工和代工生產,沒有自主品牌和供銷網絡。雖然中國已經進入全球三大制造強國陣容,但是,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不僅中國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數,而且,中國企業無一入選世界機械500強前10名,前100名的中國企業僅有9家。
(三) 高水平人力資本匱乏
人才資源是我國制造業升級中必不可少的戰略資源,大力培養和廣泛吸納高級科技人才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雖然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規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長快,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強度不高,科技人才隊伍質量不高,嚴重缺乏創新型人才。
三、中國制造業升級的緊迫性
隨著我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面對印度、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優勢的競爭壓力,產品價格提升的空間不大,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利潤面臨進一步被稀釋的威脅,并且已經出現逐漸被取代的趨勢。如果我國企業一方面喪失生產制造優勢,另一方面在技術、服務等方面又始終落后于發達國家,那么,我們會在國際分工中被動地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同時,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高強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的資源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因此,我國應該定位在制造環節,以制造業為切入點,盡快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研發創新,逐步向技術、服務等高端環節過渡。
(一) 發達國家高端技術封鎖與中國的后發劣勢
發達國家的長期發展來源于不斷的創新,出于國家利益的切身考慮,具有技術壟斷地位的發達國家絕對不會輕易將具有領先水平的高端技術轉讓給中國。同樣,跨國公司出于保持自身壟斷優勢的戰略需要,會保持對技術、設計等關鍵資源與核心技術的控制,也不會輕易轉讓自己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因此,如果僅僅依靠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很難跨越與他們的技術差距。中國雖然可以通過引進國外比較成熟的技術來不斷提高本土產業的層次與水平,但是,后發劣勢的問題永遠不可能通過提高技術引進水平的途徑得到根本性解決。解決后發劣勢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在模仿、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自主研發與創新。只有通過長期持續不斷地創新,才有最終實現技術突破和經濟趕超,克服后發劣勢,不斷向前沿高端環節邁進。
( 二) 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與其他國家的競爭壓力
中國制造業的“世界工廠”地位,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等低成本競爭優勢的支撐。近年來,各地陸續出現“民工荒”現象,這不僅是制度性因素引起的結構性勞動力短缺,也具有人口結構根源。由于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逐漸減緩,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因素導致了勞動力的短缺,標志著勞動力無限供給特征的完結,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的劉易斯轉折點正在到來。隨著工資總體水平的較快提高,從事簡單加工制造工作的勞動者的工資也呈現上升趨勢,各地普遍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制造業企業面臨著勞動力供給不足和成本不斷上升雙重壓力。在國際上,“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試圖通過加入全球價值鏈的生產活動中來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它們擁有比中國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對中國承接國際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構成了很大威脅。同時,“金磚四國”中的其它三國也保持著強勁的市場經濟增長勢頭,帶來了巨大市場需求,它們越來越成為發達國家產業投資和轉移的重要對象,俄羅斯豐富的資源條件、巴西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印度獨特的英語優勢等都對中國形成了較大的競爭壓力。
(三) 資源環境緊張與轉變粗放式增長模式的需要
發達國家專注于價值高端的技術和營銷環節,把大量占有和消耗資源的生產加工環節轉移給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優化了自身的資源耗費結構,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化。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承接了這些價值鏈低端的生產加工環節,制造業的發展是建立在高強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資源的基礎上的,是以日益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這種長期快速粗放型發展使中國已經面臨著非常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危機。因此,要打破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惡性循環的關鍵,就迫切要求提高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技術水準和附加值,擺脫長期鎖定在價值鏈低端環節的困境,大力推進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密集程度較高的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