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互聯需要“互聯網+電力”服務。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帶動分布式能源的廣泛接入,需求側響應、能效服務、能源保險等新型的電能衍生產品將會陸續出現。為此:國網電力系統特邀北京大學EMBA互聯網+顧問、電子商務協會研究中心委員、體驗式微營銷創始人、著名互聯網+培訓師劉秀光導師為電力公司系統培訓《互聯網+與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互聯網思維》。電網企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業務經驗優勢和業務數據積累,提前研究并布局拓展服務形態,以搶占市場的先機。
自從“互聯網+”概念提出以后,的確是有不少企業紛紛開始介入能源互聯網的籌劃,為什么能源互聯網會比別的互聯網概念更熱呢?因為電力本身擁有網絡,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一個互聯網,看起來似乎很容易結合,所以社會各界對能源互聯網的熱度非常高。
互聯網時代電力具備三個屬性決定了要用互聯網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第一,它是國家的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中不可替代的必須循環暢通的血脈,對社會具有普惠和調節的作用;
第二,電力生產必須瞬時完成,對安全要求很高;
第三,電力又是同質、無形的商品。
這三個屬性決定了電力是一種不同于白菜的特殊商品,但它畢竟具有商品屬性,可以在商品市場上交易。
電力在生產、供應、交易過程中,還存在最高、最低負荷的調峰,有功、無功之間的調節,集中供應與分布式能源混合,跨區與就地供應的平衡,節能減排提高能效和電源質量(尤其是頻率穩定)等方方面面問題,所以電力這個商品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所附帶的上述特性,就決定了它在市場交易規則和運送通道、信息處理等方面的復雜性,本次電改將要籌劃的市場機制與交易規則,顯然不能以賣白菜的思維方式去考慮。
目前,對能源互聯網的認識可以分為很多類,基本都是從自身產業視角出發來解讀,并沒有一個全社會的共識。比如說,有一種認識是通過收集分析大用戶的用電量數據來產生增值服務;還有一種視角是把多元化能源組合起來,經過智能化數據處理形成優化供電方案,從而提供當地電量平衡關系的帕累托最優;有的把電力全產業鏈做優化籌劃,達到電力供電成本最低效果;還有一些認為電力的物理流與交易信息流可以分開運行,以互聯網思維實現用戶需求至上和智能化服務,等等。總之,“互聯網+”引入能源、電力,最關鍵的是將生產、供應、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信息透明、公開、對稱了,用互聯網思維整合所有資源。
當前,大家都在從不同角度探索能源互聯網,社會資本也在大量進入,在能源互聯網起步階段,就不該形成一個完全統一的模式,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它就是要實現能源產業的最優化,并在這個基礎上產生能源大數據,以用戶側需求為根本進行市場化開發和多種形式的配套服務。每一個企業、甚至每一個國家,站在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東西也是不同的,就像騰訊、淘寶、京東,雖然都有互聯網的概念,但內容、方式和實現手段完全不一樣,不能說誰是、誰不是,能源互聯網也是如此。應該允許大家在不同層面、不同創業視角展開各式探討,展現差異化,發揮各自優勢,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整合,這樣才能形成全民的數據共享機制,讓整個能源全產業鏈實現最佳配置和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帶來的經濟形態變化,構建智能化、互動化的用電服務體系,既是適應客戶需求變化趨勢、推動新型服務模式拓展、提升客戶用電服務體驗的外在要求,也是電網企業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實現電源、電網和客戶資源友好交互和相互協調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