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介紹,近半數企業表示,如果稅費超過成本的20%,就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危機生存,而目前已有五分之一的企業,實際稅費超過了這一比例。 “過去形勢好的時候,用一句行業的話說,‘風大了,豬都能飛起來。可現在的中小企業,要么做大,要么做死。”今天(23日)下午,中小企業問題專家、北京易中創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新宇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2013年中小企業經營狀況調查》(下稱《調查》報告)今天對中外媒體發布。接受該調查的中小企業中,2012年度超半數未能實現利潤增長;近六成企業主不看好未來3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高達85%的企業主認為目前市場“競爭激烈”,并表示“假冒和模仿猖獗”以及“國企擁有不公平競爭優勢”使得競爭環境更加惡化。 《調查》報告介紹,近半數企業表示,如果稅費超過成本的20%,就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危機生存,而目前已有五分之一的企業,實際稅費超過了這一比例。 北京速原中天科技公司董事長時慶對記者說,“如果你到工商局去查一下,至少20%的中小企業已經歇業或倒閉了。” 近四成受訪中小企業利潤下滑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了全國約60%的GDP、50%的稅收和70%的出口,解決了我國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中小企業的發展關系到民生、就業和社會穩定。 “中小企業經營狀況調查”是由北京易中創業科技有限公司等研究機構發起的專項調查,每年發布一次,調查對象針對中小企業所有者、經營者,以準確了解國內中小企業真實經營狀況。 宋新宇介紹,本次調查于2012年12月-2013年1月期間進行,共收回778份問卷,其中有639份為董事長、總經理填寫,涉及原材料、工業品、消費品、加工定制、專業服務業和貿易等七大行業,全國8大經濟區的中小企業也均有覆蓋。 就企業規模而言,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下的受訪企業比例為7%;年收入超過1億元的受訪企業比例為12%;有51%的受訪企業員工人數超過50人,其中,9%的受訪企業員工人數超過300人;年限在2年及以下的占10%,5年以上的占65%。 受訪企業中,全部為國內業務的中小企業占72%,擁有外貿業務的中小企業不超過28%。宋新宇表示,這些企業能夠比較準確地代表國內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和預期。 《調查》報告稱,自2011年以來,受訪的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逐漸轉壞。有71%的受訪企業認為2012年經營狀況“一般”或“不好”。而在2011年,對經營狀況持負面評價的企業比例僅為60%。 “我認識的好多企業,已經轉手或倒閉了,今年就不去年檢了,好多都是這樣。”時慶說。
《調查》報告顯示,很多中小企業對2012年企業經營狀況預估不足。2012年初,有46%的受訪企業認為2012年企業經營狀況會“比較好”或“非常好”,但是在2012年末,僅有28%的受訪企業認為經營狀況“比較好”或“非常好”。這從側面表明,中小企業主對2012年的經營預期過于樂觀。 2012年,總計有38%的中小企業2012年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持平的企業比例為30%;僅有32%的企業報告其凈利潤獲得增長,而在2011年,這一數字為51%。 主要行業中,工業品、加工定制、原材料行業出現凈利潤下滑的企業比例均超過4成。工業品行業表現尤為明顯,出現凈利潤下滑的企業比例達到48%。 宋新宇介紹,2012年中小企業遭受到產品銷量下滑和被迫降價的雙重打擊,有一半的受訪企業沒能像往年一樣,在產品銷量上實現高速增長,主要產品平均銷售價格也首次出現降價多過于漲價的情況。 “中小企業不僅要應付近兩年表現突出的經營成本上漲的問題,還要面對越發明顯的訂單減少的新問題。”北京易中老板顧問事業部總監姜積敏說,這意味著,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困難正在深化,由之前通貨膨脹所引發的成本壓力,轉移至市場萎縮,雙向擠壓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維持負債經營。 調查發現,工資福利和原材料價格對企業經營的影響趨緩。在具有風向標意義的東部沿海地區和南部沿海地區的中小企業中,訂單下滑的情況越發明顯。企業間拖欠款現象嚴重,資金不足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正在深化。市場萎縮、訂單大幅減少使得不少中小企業面臨無米可炊的局面。 六成受訪企業不看好未來三年 《調查》報告顯示,影響中小企業盈利能力的最主要的5個因素是:工資福利上漲67%、原材料價格上漲43%、客戶拖欠貨款37%、資金緊張33%和國內外訂單減少32%。 被資金問題所困擾的企業比例達到70%,中小企業所受資金不足的影響正在深化。而隨著企業凈利潤的下降,缺少足夠的收入補充資金需求,中小企業對于“缺錢”的感知會更加明顯。 中小企業貸款難,能不能從國家的扶持政策上爭取一些資金呢?曹忠對記者說:“非常難!有一家企業花了很大的精力向政府申請100萬元創新基金,但實際拿到手的只有10萬元。因為中間的操作單位要抽成,有關科技部門也至少要拿走一半。” 曹忠說:“所以現在很多中小企業根本就不理這個茬兒了。因為投入的人力等成本太大,得不償失。” 2012年有外部借款的中小企業中,主要向銀行借款的占65%,向親戚朋友借款的占43%。銀行和親戚朋友借款并行成為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問題的主要渠道。
按企業規模來看,規模越大的企業中,向銀行貸款的企業比例越高,在100人以上的企業中,將銀行作為借款渠道的高達82%,50人以下的企業向銀行借款的比例僅為52%。 《調查》報告稱,未來一年,中小企業擁有外部借款的企業比例還會逐步提高,僅靠自有資金既可維持周轉的企業逐漸減少。 《調查》報告稱,受資金短缺影響,2012年維持負債經營的中小企業占74%,且這一數字在2013年會擴大到8成以上。更多中小企業選擇負債經營,資金不足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不過,在被問到2013年的投資計劃時,選擇“繼續擴張、追加投資”的企業比例(45%)依然最大,但與去年的調查結果(55%)相比,下滑了10個百分點。 宋新宇認為,這一方面說明收縮、回籠還不是中小企業經營發展的主基調,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中小企業對承擔融資成本繼續投入更加謹慎。 在中小企業老板這個群體中,43%的人感受到沉重的壓力,壓力源頭來自于企業經營、利潤回報、員工關系和社會環境等暫且無法滿足的需要。 曹忠說:“中小企業的老板們其實非常需要心理按摩。” 《調查》報告稱,有近六成的受訪企業不看好未來三年的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從行業來看,工業品行業最為悲觀,它們中表示“不看好”和表示“一般”的企業比例最高,達到64%。但如果只比較表示“不看好”的受訪企業的話,則貿易和加工定制業更突出,他們中有更多的受訪者對中國經濟表示悲觀。 黃河中游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中,“看好”中國經濟的受訪企業占比最多(50%)。宋新宇對記者說,這一結果也許可以說明,介乎于競爭激烈的沿海地區和資源貧瘠的大西北之間的中游地區,目前擁有較好的發展機會,生態環境更加適合企業成長。 中小企業普遍遭遇困難的情況,也體現在對國內經營環境的看法上。今年有更多(66%)的受訪企業對國內經營環境表示悲觀,與去年相比,上升了5個百分點。 從行業來看,從事加工定制的企業,在經營環境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他們中有78%的企業對此表示悲觀。服務業和專業服務業的情況相對較好,比例在55%左右。 抗壓與堅持中的老板們 2011年,以“國九條”為核心和推動,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以及減免中小企業稅費負擔的政策,長三角等地區相應提高了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上海等地還被列為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區域。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小企業獲益。調研發現,有51%的中小企業感受到了減免稅費負擔這一政策。但遺憾的是,他們并不認為這一政策對企業經營幫助很大,稅費負擔并未因此減輕。這其中,認為各地減稅政策對經營幫助較大的企業比例僅為7%,更多(44%)的企業表示這一政策給企業的幫助很小。 調查顯示,有64%的中小企業認為,當前的稅費負擔已經占到企業實際經營成本的10%以上。并且,這一數字已經是中小企業通過各種手段應對稅負以后達成的。從行業來看,工業品和專業服務業的稅費比例相對較高。 分地區來看,黃河中游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中小企業的稅費比重相對較低,東部沿海和東北地區的中小企業稅費比重相對較高。各地方政府政策和執行標準不同,給企業帶來的稅負壓力差別很大。 那么,企業可以承受的稅費是多少呢?調查顯示,48%的企業表示,如果稅費超過成本的20%,就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危機生存。 受訪企業中,69%的企業期望獲得稅收的減免,分別有55%和51%的企業還期望獲得融資門檻降低和用工扶持的政策。 對于大西北地區的中小企業來說,他們更希望獲得融資門檻降低這一政策扶持,而非稅收減免,這幾乎成為所有大西北受訪企業的共同期望。 調研還發現,中小企業老板中,有43%的人主觀感受到沉重的壓力,壓力使得他們沒有空閑時間,僅有3%的人表示壓力不大,比較清閑。 而為了減少壓力對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老板最常使用的減壓方法是:“旅游、親近大自然”(51%)、“步行、跑步、健身等”(45%)、“睡覺”(42%)、“聽音樂”(40%)、“熱水浴、足底”(32%)、“向好友傾訴”(31%)等。這幾種手段,是老板群體較為普遍的壓力緩解方式。 為了應對挑戰,中小企業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呢?《調查》報告介紹,中小企業正在通過調整組織結構(64%)、控制運營費用(62%)、增加薪酬中的績效比例(53%)、提高員工效率(50%)等措施積極應對不斷惡化的經濟形勢。另一方面,結構性裁員(11%)和降低薪酬、福利水平(4%)并未被視為需要優先采取的措施。 “其實,中小企業還可以采取走出去的辦法,為自己尋找出路。”中國國際人才開發中心管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楊佩昌對記者說,走出去會發現,在國外一些國家,中小企業受到的約束會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