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為客戶提供產品或服務,才能實現公司的利潤,才能生存進而發展。而制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的地方就是“現場”,也就是說“‘現場”是創造利潤的地方。
然而現場也往往是最受管理部門忽略的領域,下面我們談談現場管理的一些誤區和實施的方法:
一、管理誤區:【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
一個公司的人員可分成兩種:賺錢的人和不賺錢的人。事實上只有那些開發、生產和銷售產品的第一線人員,是為公司賺錢的。
不賺錢的人就是不能直接為公司賺錢創造利潤的坐擁高薪高職位的人,諸如:主管、主任、經理以及各間接部門的人(包括人事、財務、品質等)。這些不賺錢的人經常自認為比那些賺錢的人懂得更多而且更稱職,只因為他們受過較好的教育。
和安靜舒適的辦公室相比,生產現場總顯得臟、亂、差、雜、吵,油污粉塵噪音以及各類危險,現場作業員工在組織體系中是最基層的人員,都是管理部門的下屬,他們的教育及素質都相對較低,因此管理人員往往對現場敬而遠之。【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
現場問題的發生,管理階層總是抱怨員工的素質低、水平差,卻從不考慮很多問題其實本身就是管理部門造成的。
大多數的管理人員,都喜歡把辦公室當作工作的場所,僅是通過每天、每周、甚至每月一次的報告和會議,來接觸、了解現場的實情。然而大部分從現場產生的信息,經過許多管理階層的傳達,最后才送到最高管理人員,因此在往上級呈報途中,信息就愈來愈抽象,而且還遠離了事實。
一旦管理人員不尊重、不正視現場時,就會經常下達一些不適當的指示和要求給現場,完全忽略了現場的實際需求,不僅不能解決現場間題,反而造成更多的現場困擾。
二、實施的方法【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
1、以現場為中心,是管理部門必須要建立的觀念,才能正確地了解自身的角色。現場既然是利潤的來源,管理部門要盡可能地解除各種限制條件,以幫助現場把工作做得更好。管理人員必須變指揮、監控、命令的方式為協助、配合、提供資源、解決問題。管理人員扮演著指揮現場的角色,以現場為中心,提出工作的指示,供現場人員遵行,也要給予現場充分的自由以便其自主改善,現場不但要對生產負責,也要對質量及成本負責。
2、以現場為中心,領導者要做到深入現場,了解實情,貼近員工,貼近現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走動式管理,不僅了解更多的第一手的信息,而且拉近管理階層與一線員工的距離,消除隔膜。通過走動管理,領導者經常親臨現場,重視現場執行中的細節,以身作則,有意識地向現場人員傳達、貫徹企業的文化理念。通過走動管理,可以創造具有建設性、緊張感的工作場所,以適當的壓力使得現場工作更富有挑戰性更富有活力。【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
3、以現場為中心,可以使管理人員與作業人員之間的溝通更密切,彼此間的信息也能更有效的雙向流通。作業人員因而更清楚地了解管理階層的期望,以及他們自己在整個現場管理過程中的職責。管理階層須逐漸灌輸員工的使命感及成就感,必須要激勵作業員工去完成他們的任務,去感受到以其工作為自豪,以及珍視他們對公司和社會所做的貢獻,實現現場自主管理。以現場為中心,管理階層必須經常保持設定更高的質量成本交貨期目標,領導屬下人員從事這種永無止境的改善,提高現場對挑戰的熱忱,從而建立富有挑戰的企業文化,使公司持續不斷地成功、發展。
以現場為中心,現場員工為主導,以各種活動方式創建自律自主的現場風貌,提高員工的素養,發掘員工的才華,真正實現6S的最后一個S--一一素養。一個有自律的員工是能夠充分信任的,他們準時上班、維持干凈整潔有秩序及安全的作業環境、遵守現行的標準以達到質量成本交貨期等目標。駕一線員工參與現場管理,進行現場改善,并且提高了新的工作標準,自然就會形成我是這些標準的“所有者”的意識,并且愿意遵行這些新的標準。相反,假如這些標準是由上級管理階層強制要求下來,現場員工心理上,會表現出抗拒不遵守的行為,變成“他們對我們”的對立問題。因此,以現場為中心。現場的需求很容易被現場人員所認同,人們總會去思考各式各樣的問題及其解答,員工樂于改善也自覺改善而不必經常向上級管理階層取得核準.工作執行的阻力將變得最小化。
以現場為中心,創立健全可靠的現場,以符合今天苛刻的顧客對高質量、低成本和及時交貨的需求。良好的現場有助于暴露出各支援部門的缺陷(如開發、設計、采購、技術、銷售)。現場變成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公司管理制度的質量。現場也是一個窗目,使我們可以看到管理的真正實力。
要實現以現場為中心,管理部門必須執行“三現主義”,即現場、現物、現處理。當問題發生時,要先去現場;檢查現物及有關的物件;現場應采取臨時處置措施。【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
當你在現場時,甚至用不著他人提供的資料報告,因為你所看到的、所感覺到的,就是原始的第一手資料。因此,管理人員必須培養現場的人員對現場的敏感性,擔負起質量的責任,因為他們是經常可以接觸到實情的人,是更好的質量維護者。管理人員也必須創建可視化的現場管理,管理人員只要一走人現場,一眼即可看出問題的所在,而且可以在當時、當場下達指示。
當然,管理人員出現在現場,并不代表真正了解現場,單純地走到現場東看看、西看看是不夠的。真正的了解現場必須能夠以明確的詞匯和數字來表達所看到的現場現象。如這臺機器的運轉率是60%,應該可以提高到80%。當管理人員走人現場,觀察員工的工作、物料搬運的方式、設備布置的方式.必須要有這樣的想法,現在所做的工作,是最差勁的方法。如此不僅可以看出許多問題,也能發掘出更多的改善機會。【關注公眾微信號“班組建設及現場管理培訓師吳齊超”】
吳老師2015年主要課程:
通用管理:《管理概論》《卓越執行力》《高效績團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