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去產能的硬杠桿
不足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包括了:以勞動力、土地為代表的自然資源,和資本、創新力量與制度體制安排的五項。在經濟體的中等收入階段之前,勞動力、土地、資本這三項的作用和意義是非常明顯的。但是當經濟體成長到中等收入階段之后,則需要更多強調的是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幫助的可能性已經非常低了。當前的世界經濟,也包括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將更多的取向于結構改革的成效。
我國經濟之所以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供給側出了問題,比如像勞動力無限供應的優勢正在失去,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下降。如果以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而沒有取得成就的角度來看,原因則是我們的體制性障礙,因此只有改革才是消除這些障礙的法寶。
關于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改革,特別是要推進工業結構的調整。我們現在的問題并不是總需求不足,而是供給的結構、不能滿足需求結構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十三五的規劃建議中,也重點呈現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思想。就有力求通過創造、創新供給來滿足新需求的比如像四新:新動力、新空間、新產業與新體制。
以降低勞動力成本 與通過國企改革的方式,來提高資產的利用效率,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增長效率的提升結果,決定了將資源更有效的配置到效率最高的產業。但是國企的效率,還是明顯的低于民企。因此建立有效的過剩產能退出機制,需要供給側調整與國企改革兩項結合起來。
在供給側改革當中,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問題,因為當下勞動力的成本增加非常快,工資的增速相比GDP的增速還要快,這是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的減緩所致。另一個方面則是,過去過多的刺激性投資,擠占了很多勞動力資源。要降低勞動力成本,一是需要刺激性投資造成的擠出效應,二是如果降低社保的繳費率,通過國有資產的劃撥與國企分紅來支持社保。
化解房地產庫存,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房地產業的去庫存:不僅關系著當前的經濟增長,同時也推進了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進程,有助于提高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緩解了人工成本上漲的壓力。供給側改革的相關政策提出時間是在兩年之前,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這些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因為經濟改革方案真正落地,是決定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基礎,也是保證我國經濟能不能觸底回升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數。
由此來看供給側經濟結構改革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所以在其具體的推進上要講究戰略與戰術的相結合。如果落后的產能繼續存在,就無法為中高端的新產能騰出資金,生產空間和環境容量。低端供給、無效供給過多,與中高端供給、有效供給太少的突出矛盾,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問題。
在去產能的硬杠桿當中,雖然鋼鐵、煤炭產業對投資的拉動作用很大,吸納就業的能力也很強,但是其產能已經嚴重的過剩。我們單看一個產業 與其在一個時間段的去產能,所需要消化的安置員工的指標,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對于過剩產能行業的企業數量大、體量大、整體層次又偏低的地區,能否順利的去產能,難免讓人要捏一把汗。有損失,有陣痛,可這是必須要闖的難關,早闖比晚闖好,快闖比慢闖好。
對于任務艱巨的去產能,其實國家的指導思路還是有的:可以運用市場與法治方式,引導主動退出一批;強化環保、能耗等標準,倒逼出清一批;盤活存量資金,優化整合一批;加快企業“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轉移消化一批;發展智能制造,改造提升一批。通過去產能,培育新動能,在我們的各個產業中現在已經非常普遍了。 ?
在“去杠桿”的重點任務當中,將“強化企業金融服務”列為第二項,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在2016年底前至少推出一種續貸產品,以此來確保小微企業的貸款增速,不低于貸款平均增速;并從降低銀行風險的角度考慮,部署發展融資擔保行業。當前企業出現的貸款難,債務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銀行業的一業獨大,因此推動直接融資的措施,也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去杠桿”的另外重要任務,即是確保金融體系健康發展,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企業與居民。
增加有效供給也要求,創新與基礎設施都要跟的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既需要通過科技創新等措施,拿出有效供給的產品,又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為創新鋪好道路。因此國家提出了補長的創新短板,對新升級為國家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工程實驗室等創新主體,擇優一次性給予不超過500萬元的資金獎勵。類似這樣含金量極高的政策,有十幾項。跨界融合的創新,是“互聯網”+時代新的創新模式。打造各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同時壯大一批技術產業聯盟,這些都是跨界融合創新的前景。
”互聯網“+時代,需要加大互聯網的普及率,提速“三網”的融合,加快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像運輸方式齊全銜接卻不夠緊密,比如有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城市交通樞紐大多獨立,分散建設的地區,這樣的短板不利于社會生產的高效運行。因此如果“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的路網建設將顯得非常重要。城市基礎設施是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升公用設施服務水平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