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肩負著升級現有商業地產業態的任務,那么,O2O到底是是什么呢?在商業地產與電商看來,90%的商業地產同行對O2O的理解都還停留在初級水平。
線上到線下
O2O這個概念最早來源于美國,原義是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
“O2O的關鍵點在于從線上找到用戶,然后把他們帶到現實世界中的店鋪里…咖啡館、酒吧、健身房、餐館、加油站、修房子、干洗、美發…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發現潛在客戶的機制,然后讓他們到線下去消費。”
如果沿著以上思路,商業地產O2O很容易陷入“線上為線下引流”的誤區。
“線上提供商家資訊、品牌信息;”
“線上發布活動信息、打折信息;”
“線上下載優惠券,吸引顧客到店消費;“
“線上團購;”
購物中心借助互聯網進行傳播,本身無可厚非,還值得鼓勵。問題在于把商業地產O2O簡單粗暴地理解為“通過線上營銷吸引消費者到店消費”。在商業地產與電商看來,線上為線下引流是個偽命題。
“線下與線上有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線下有地理位置的限制,商圈是固定的,顧客相對固化。不是你商圈的消費者怎么也不會來。”
線上線下融合
商業地產O2O的重頭不是線上,而是通過線上線下融合互動來提升服務和體驗。我們先來看商業地產與電商一位微友的評論:
“玩線上的,講究的是價格競爭力和便利性;玩線下的,講究的是服務和體驗”。
很遺憾,目前大多數購物中心對O2O服務體驗的理解還停留在一個非常低的層次:
“Wifi免費上網;”
“室內定位和導航”
“支付寶/微信支付”
舉個例子,接入支付寶/微信支付,讓很多購物中心/百貨瞬間覺得自己高大上起來,覺得自己O2O了,然后開始yy年輕一代客流會蜂擁而至。一則與微信開展支付合作的公告,直接讓某百貨股價漲停。
“近日,***與微信支付的合作為公司股價貢獻了兩個漲停板,而昨日同時漲停的,還有之前的O2O概念股***商場。消費者在***的商店里,掏出手機用微信掃描商品的二維碼即可付款,不需要再到收銀臺。”
股票市場的一時沖動千萬不要當真,否則A股也不會出那么多奇葩事兒。
“奧巴馬連任美國總統,澳柯瑪漲停;2月14日情人節,東方賓館漲停,海南橡膠大漲;李天一被抓,天一股份跌6個點;文章出軌,伊利股份大跌4個點……”
商業地產與電商前往該百貨進行了實地調研,真實情況是,微信支付的日均交易筆數和交易額完全可忽略不計。事實上,在該百貨的O2O規劃中,移動支付只是很小的一個棋子而已。
那么,怎么樣才是線上線下互動呢?在這我想舉一個主題樂園業態的例子。
“沒有O2O,也能去主題樂園游玩,到現場排隊買票。但是如果能通過手機提前預訂門票,到了現場手機驗票進場,那就有了點線上線下融合的意思了。比如說,游客想要去玩的時候,預先計劃好多少人去、怎么去、住哪里、怎么玩,然后通過手機預訂門票、酒店和餐飲。主題樂園把智能腕帶郵寄給消費者。消費者可憑借智能腕帶打開酒店房間,驗票快速進場;通過腕帶智能排隊減少游玩時的排隊時間,還可與卡通人物進行互動、在POS終端進行支付。游玩結束后智能退房,獲得制作精美的電子版相冊,腕帶甚至被游客作為紀念品收藏。”
所以說,對于商業地產O2O,線下半環比線上半環更重要:線下服務、線下體驗、線下IT系統建設及對接…商業地產O2O絕對是一個體力活。
“線下部分是互聯網企業的短板:微信微生活已經折戟沉沙,淘寶O2O的前景同樣不樂觀。”
連接人和商圈
從“線上為線下引流”到“線上線下融合互動”,商業地產O2O應以人為本。確切地說,以商圈的有限消費者為核心,通過O2O的手段,提升客戶服務和體驗,增強購物中心對客戶的粘性。在商業地產與電商看來,商業地產O2O的本質不是連接線上和線下,而是連接消費者和商圈,為消費者提供吃喝玩樂購娛住在內的一站式本地生活服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連接”一詞也是各大互聯網公司對自身的重新定位:
“百度是連接了人與信息,阿里是連接了人與商品,騰訊是連接了人與人。”
在商業地產與電商看來,連接人與商圈的商業地產O2O成為第四極,并非豪無可能性。
“根據測算,平均每個購物中心每天5萬客流,約1/5的轉化率,那么將會產生日均1萬的訂單。如果按照電商1%的轉化率計算,相當于100萬線上PV,這是一個巨大流量的來源…購物中心大幅增加體驗業態,體驗業態占比逐年提高。吃喝玩樂娛等體驗式業態最大的特點是本地性…O2O這個O分為上下兩半,上半部分是線上,下半部分是線下,相比較而言,O2O的線下更難做。你再有錢有人,把線下做大也要花十幾、二十年時間,這是個力氣活,沒辦法用巧勁。”
商業地產O2O這個平臺一旦搭建好,還可進一步對社會開放,整合餐飲、家政、社區、美業、婚嫁、教育、甚至票務旅游等垂直O2O,真正成為消費者的一站式本地生活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