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佛家看到的是禪。 所以有人把互聯網看成工具, 有人把互聯網看成思維。有人用它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人用它來自我革命、轉型升級。目前來看絕多數人對互聯網的認識可以分為兩大陣營,一派是工具派,一派是思維派,而且兩大陣營各有諸位大佬領銜備戰。
一、互聯網技術工具派
在年前萬科的內部活動“主席面對面”深圳站上,王石表示“互聯網是一個工具,我們不用就會被淘汰掉。被誰淘汰?被用這個工具的同行淘汰掉,只要會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就不會被淘汰。”
2014年8月23日,在亞布力論壇上,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楊元慶表示,互聯網的確是帶動了企業各環節的變革;營銷方式上,不同于以往的硬廣告推廣,利用社交媒體和互動營銷,企業可以把推廣更精準地做到需要的受眾中去;銷售渠道上,在線模式的確給用戶帶去了更多的便捷,也為廠商降低了渠道的成本;服務上,有了線上咨詢、論壇上用戶之間的互動等多樣的方式,上門服務的需求大大降低。但顯然,互聯網并不能代替一切,它不能代替產品的創新,不能代替技術的研發,不能代替生產制造,也不能代替供應鏈管理。互聯網并沒有,也不可能顛覆傳統產業的根本價值、核心價值,它就好比是推動前兩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和電力,在各行各業都可以加以利用,是解放生產力的工具。我們可以用它來改善業務模式,提升效率。
華為總裁任正非說:“對于華為來說,互聯網更多的就是一個工具,用它來提升公司內部的效率。”
二、互聯網思維模式派
馬云說:“面對不可阻擋的信息社會,順應行業的大勢,以互聯網思維,借助先進的ICT技術,以“Internet+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重構,成為適應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而且,這種重構是全面的、深刻的變革,并不是簡單地把互聯網作為工具使用。我一直認為互聯網不是一種技術,是一種思想。如果你把互聯網當思想看,你自然而然會把你的組織、產品、文化都帶進去,你要徹底重新思考你的公司。今天很多人都說網上營銷好,但是營銷好了,麻煩也就開始了,你整個組織、人才、思考、戰略都要進行調整。你以為是你的胃口太好,但換一只胃,你的肝也出問題,脾也出問題,因為所有內部的體系是連在一起的。
雷軍有一句話非常有道理,他說,“你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包括現在最熱的互聯網思維,大家也都是在戰術層面,把互聯網思維當工具、手段使,沒考慮戰略層面,而用互聯網思維來武裝大腦,轉變行為才是戰略層面,思路決定出路。
所見即所得,到現在如果你還認為互聯網是一種技術,一種工具,那么你把它用來提高效率也無可厚非。如果你能把互聯網首先當作一種思維模式,然后你就會從用戶的思維、人性的視角去考量如何面對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從商業模式的設計到管理模式的再造,這樣也許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無論從什么角度出發,傳統產業和傳統社會運行體系的參與者和維護者都不愿承認互聯網變革的廣度和深度,而更愿意把互聯網看作一種工具,一種可以或不得不加以利用但決不能改變和取代傳統的東西。結果,不管他們對互聯網如何認真觀察,思考,分析,無論如何也產生不了互聯網思維。這是立場使然,是利益使然,與智商無關。于是,互聯網思維被膚淺扭曲地歸納為產品設計上的極致化追求,服務上的客戶導向,市場推廣上的狂轟濫炸。一場本該觸及根本的論道之戰變成了庸俗無聊的術辨之爭。可以斷定,在不改變立場,不放棄既得利益,不重定游戲規則的前提下,無論花多少錢,招多少人,買多少設備,整什么電商、微商都不管用,都不可能使傳統產業和傳統社會運行機制徹底擺脫被動挨打的態勢。
最近聽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都在談互聯網轉型,不可謂決心不大啊!但是他們不管怎么做思想準備,可能還是低估了這次轉型的難度。為啥這么說呢?因為互聯網的核心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連接”,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聯網的價值遠不止于此,更大的變革和深遠影響來自思維方式的轉變,其核心是以“全連接和零距離”來重構我們的思維模式,人和人之間、企業和用戶之間、商業伙伴之間,都是全連接和零距離的,全連接和零距離意味著所有依賴原有信息不對稱而建立的盈利模式以及既得利益頃刻之間被灰飛煙滅。所以互聯網帶來的是人類從思想到行動的一次全方位的顛覆與重構,說白了原來的權力結構要被顛覆了,越適應未來環境的企業組織,就越是一個平臺型的組織,有點像一個高爾夫球場,員工或者合作者在上面打球,打多少成績多少分都是自個說了算的,平臺只有支持的義務沒有控制的權利。而現在談論轉型的企業家,很多都是要自己再設計、主持、控制完成這次轉型。他們在心理上其實已經做好了接受任何變化的準備,但是真正動手開始轉型的時候,如果到頭來,是自己當時的控制權和主動權從舞臺上到了舞臺下,接受起來還多多少少是有一定難度的,畢竟是要自已革自已的命。
因此,對于傳統企業來說首先是能不能形成像互聯網一樣的網狀思維模式,能不能用“平等、開放、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去重建與員工、用戶及利益相關者的關系?能不能讓企業具有互聯網基因比花錢引入互聯網技術更重要。因為企業最終的落腳點還是人,對于人而言,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互聯網不僅是工作、學習的工具,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人們的很多思維習慣都因為網絡而有所改變”。
所以“互聯網+”必須從“工具”上升到“思想”與“體系”,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不斷將產品研發、用戶服務等內容從線下帶到線上,再從線上不斷輻射擴展到線下,在此過程中完成對企業商業模式、組織變革、文化重塑到品牌營銷,實現整個企業的“互聯網化”重構。
本文摘自“互聯網+”企業落地攻略《互聯網思維2.0: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作者:盧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