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
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
市場。“互聯網+”不僅能夠創造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而且將影響
生產生活方式。“互聯網+”行動計劃上升為國家
戰略,將使其成為新常態下的
經濟增長新引擎。
互聯網+是什么?
馬化騰版: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
官方版: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
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
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
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
經濟的創新力和
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
經濟發展新形態。
阿里版:
所謂“互聯網 +”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 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
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
李彥宏版:
互聯網+計劃,我的理解是互聯網和其他傳統產業的一種結合的模式。這幾年隨著中國互聯網網民人數的增加,現在滲透率已經接近50%。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互聯網在其他的產業當中能夠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過去一兩年互聯網和很多產業一旦結合的話,“duang”!就變成了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東西。尤其是O2O領域,比如線上和線下結合。
我們分析不同的版本,其內涵是有差異的。重點比較小馬哥版和官方版,可以發現,盡管兩者措辭不同,但從整體上兩個版本基本是在講同一件事:發揮互聯網在
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從落腳點來看表述略有不同:官方表述是“新的
經濟形態”、“
經濟發展新形態”;小馬哥提到的是“連接一切的新生態”。應該說前者更宏觀,強調了整體、大局;后者更基礎、更科技、更人性。
理解互聯網+的幾個層次
更通透第考察互聯網+,個人認為至少應該區分以下層次來把握,據此來制定計劃描繪路線圖:
第一個層次:互+聯+網。互聯網是什么?聯接,形成交互,并納入
網絡或虛擬
網絡。信息通信技術—(ICT)改變了距離、時間、空間,虛擬與現實都成為一種存在,每一個個體都被自覺不自覺地劃分到不同的社群、
網絡。
第二個層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萬聯網+行業互聯網(如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如果單純去講某一方面的
網絡,和連接本身就是對立的,更談不上連接一切。
第三個層次:互聯網+其它行業。其它企業不能簡單地歸類傳統行業,新興行業更要擁抱互聯網。
第四個層次:互聯網+∞:這就是連接一切的階段。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植物,人與服務,物與物,這些連接隨時隨處發生;不同的地域、時空、行業、機構乃至意念、行為都在連接。
所以即便對于“+”本身,也需要有更結構化的體察和更超脫的定義,它在不同的場景內涵與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一般地,它代表了連接,至于連接的基礎、協議、方式、持續等可能要區別情況而有很大的差異。
互聯網+的特征
互聯網+有六大特征,必須要全面把握(篇幅原因,不展開講):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創新的基礎就更堅實;融合協同了,群體智能才會實現,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路徑才會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伙伴參與創新,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創新驅動。中國粗放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早就難以為繼,必須轉變到創新驅動發展這條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正是互聯網的特質,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也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結構。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
經濟結構、地緣結構、
文化結構。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不斷在發生變化。互聯網+社會治理、虛擬社會治理會是很大的不同。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
經濟增長、社會進步、
文化繁榮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之強大最根本地也來源于對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例如UGC,例如卷入式營銷,例如分享
經濟。
五是開放生態。關于互聯網+,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態的本身就是開放的。我們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
市場驅動,讓創業并努力者有機會實現價值。
六是連接一切。連接是有層次的,可連接性是有差異的,連接的價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
互聯網+要連接的要素
連接一切有一些基本要素,包括技術(如互聯網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等等)、場景、參與者(人、物、機構、平臺、行業、系統)、協議與交互、信任等。這里,“信任”作為一個要素很多人未必理解或認同,我反倒感覺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互聯網+讓信息不對稱降低,連接節點的可替代性更高,只有“信任”是選擇節點或“連接器”的最好判別因素,信任讓連接的其它要素與信息不會阻塞、遲滯,讓某些節點不會被屏蔽。
“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促進產業升級。首先,“互聯網+”行動計劃能夠直接創造出新興產業,促進實體
經濟持續發展。互聯網+行業能催生出無數的新興行業。比如,互聯網+
金融激活并提升了傳統
金融,創造出包括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眾籌、P2P網貸等模式的互聯網
金融,使用戶可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滿足
金融需求。
其次,“互聯網+”行動計劃可以促進傳統產業變革。“互聯網+”令現代制造業管理更加柔性化,更加精益制造,更能滿足市場需求。最后,“互聯網+”行動計劃將幫助傳統產業提升。互聯網+商務=電商,互聯網與商務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平臺的長尾效應,在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創造出了規模
經濟效益。
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在內,由于其本身帶來的規模
經濟效應、平臺
經濟效應以及對于長尾理論的應用,使得相關產業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在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實現質和量的飛躍。“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
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
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
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
經濟的創新力和
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
經濟發展新形態。“互聯網+”行動計劃將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
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
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
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國內首部關于“互聯網+”企業的行動指導手冊《互聯網思維2.0: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現已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