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俊杰,中國好案例(chinacase)創始人
在IT業,新產品戰略越來越等同于公司戰略了,尤其是每到下半年,各公司紛紛發布自己的新產品,你看,為了趕在蘋果推出年度硬件產品之前,三星、騰訊、小米、聯想、華為等知名公司都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貨,極力爭搶誘人的大蛋糕。大大小小的美夢一直繼續著該多好呀,可是“不和諧”的聲音總是在“大家樂”時出現,突然被醒了,回歸現實的叢林之中。
首先是微軟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經。微軟正式開始全球1.8萬人的裁員行動,其中被微軟收購的諾基亞,其中國區手機部門裁員幅度高達九成,7月31日下午和8月1日的上午,諾基亞北京研發中心均爆發員工反對微軟大規模裁員的抗議活動。作為曾經的手機業世界巨頭,諾基亞的沒落令人嘆息。
其次是索尼。索尼8月1日宣布即將在8月29日前后正式從倫敦證交所退市,索尼從2009年開始虧損,業務調整、裁員、出售業務資產和物業,仍難挽敗局,索尼發布截至2014年3月底的業績,索尼出現巨虧,虧損額度高達1284億日元。
讓人不安的信息還有來自于三星電子。三星電子發布了2014年第二季度預計財報,其中營業利潤為7.2萬億韓元,同比大幅下降24.5%。銷售額為52萬億韓元,同比下滑10%。這也是三星電子連續三個季度營業利潤下滑,其快速增長的勢頭受阻。
令人想不到的是聯想集團也來湊熱鬧。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最近在聯想中國區的高管會議上,特別作了一次內部講話,主題是《如果你不主動變革,你就會被變革》。內部講話“被”流傳后,多數人只對“聯想未來營收目標、孵化新業務、從賣產品向經營客戶轉變”等來作贊揚式解讀,又一波免費的正面宣傳,主題雖以變革為名但怎么看卻像聯想是在揚威的味道,因為在2103年度聯想的“業績處于歷史最好水平,全球業務正處于一個強勁的發展態勢”。
當業績屢屢創新高,四面處處贊歌時,誰能想到巨無霸微軟急轉直下,走下坡路的勢頭絲毫不能扭轉?如果說因受日本國內經濟不振的影響,讓作為“技術立國的日本”象征的索尼逐漸沒落,讓人覺得不奇怪的話,那么,誰能想到全球手機老大諾基亞倒下會那么快?
現在正得意無比的聯想,會不會走上諾基亞們的路?
審視聯想的新角度
對聯想的研究很多,絕多數是頌揚,少數是看衰,更少部分是批評。這里不作大而全的剖析,只從幾個維度來看聯想面臨的挑戰,以及與聯想爭奪蛋糕時有什么好機會
我用“一核心,一根據地,四優勢”來描述聯想: 一核心:就是以PC個人電腦業務為核心,聯想從起家到現在的“PC+”多元業務,都是圍繞著PC來展開的,目前聯想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PC廠商;
一根據地:就是以中國市場為根據地,用楊元慶的話來說就是:“一直以來,中國業務都是全球業務的核心和中流砥柱,尤其是在利潤方面做出重大貢獻。中國業務不僅為公司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了足夠的資源(財務資源和人才資源),也是新業務的試驗田、孵化地。”
四個優勢:就是“銷售能力、低運營成本、品牌,媒體傳播”,怎么理解?聯想從代理起家,銷售能力就是與生俱來的基因,變成強項不奇怪,尤其在渠道和政府資源上遠超對手;低運營成本就是在運營上特別是控制成本的能力很強,體現了聯想的內部管理能力,這一點聯想并購IBM的PC業務過程中體現更明顯,降低成本就是創造利潤;聯想在品牌上的優勢不是說“Lenovo”這個品牌,而是“聯想”這個企業品牌,作為民族知名企業,“聯想”從國家到地方都給予關照,各類媒體的報道,高曝光讓“聯想”品牌帶來生意并影響銷售;而“媒體傳播”是指聯想主動性的傳播,聯想控制媒體的能力很強,一方面能低成本地讓自己想傳播的各種信息、推廣很快地讓公眾知曉,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各種負面信息。
“一核心,一根據地,四優勢”直指聯想賴以成功的要素,有別于聯想官方的總結,我們接下來的分析會用到。
需要指出的是,聯想的優勢不是靠推出新產品來取勝,這話可能讓聯想不爽,但是,我們看到聯想每年都推出多款新產品,可這些產品與競品相比,差異并不大,更為關鍵的是,沒有看到用戶體驗好出競爭對手一大截的聯想產品。優勢是與對手相比較之后而得出的,不是單方的自吹自擂。做營銷的都知道,企業每年賣出許多產品,很多時候靠的就是渠道的慣性推力,而并不意味著這個產品非常好,建立一個立體龐大的渠道是銷售上量的保證。
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聯想的業務構成以及業績構成。
根據聯想的最新架構,聯想的業務分為4塊:PC業務、企業級業務、移動業務、云服務業務,其中,PC業務負責Lenovo、Think兩個品牌的個人電腦產品;移動業務負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企業級業務負責服務器和存儲器;云服務業務主要包括:優化Windows等基于PC的體驗和服務,應用商店、游戲中心、樂安全、設備協同、個人數據管理等個人云服務,企業云存儲、教學云服務等企業云服務,虛擬運營商、視頻通話、智能配件等互聯網服務。
聯想集團在2013/14財年,全年營收387.07億美元,全年凈利潤為8.17億美元,其中,個人電腦及相關業務的收入為318.35億美元,同比增長7%;移動設備的收入為56.57億美元,同比增長86%,其他產品及服務的收入為12.15億美元。而在4大區域市場中,中國區貢獻了大部分的利潤。
聯想集團2013/14財年四大區域市場的收入構成
| 各區營業收入 | 各區經營利潤 | ||
營業收入 (億美元) | 占整體收入的比例 | 經營利潤 (億美元) | 比上年增長 | |
中國區 | 147.2 | 38% | 7.88 | 22% |
美洲區 | 81.3 | 21% | 0.69 | (下降) |
亞太區 | 61.8 | 16% | 1.09 | 74% |
歐洲/中東/非洲區 | 96.7 | 25% | 1.88 | 61% |
從利潤的角度,中國區和新興市場是聯想獲取收益的戰略要地。從業務的角度,讓個人電腦業務快增長已經是勉為其難,移動業務的爆發是亮點,其他業務還需培育。
顛覆PC行業的機會來了!
2013年對聯想意義重大,聯想終于超越惠普,奪得了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冠軍寶座。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調查顯示,個人電腦行業萎縮速度已經加快,2013年全年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10%,創下有史以來最大跌幅!這幾年來,全球各PC廠家因PC市場下滑都在進行戰略轉型,行業轉型帶來的沖擊波,讓聯想看到好機會,聯想趁機擴大PC市場份額,成為全球個人電腦行業老大,另外,其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也獲得快速增長,聯想實現逆勢增長。
聯想有什么秘訣呢?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沖擊下,PC行業萎縮,低毛利的個人電腦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靠不斷擴大產品銷量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所以,對運營成本比較高的國外廠商,惠普、戴爾等不得不一邊裁員一邊轉型,他們轉向高利潤的服務器和綜合IT服務提供商也是沒辦法,在歐美市場,平板電腦、智能手機被蘋果、三星等統治,沒有太多空間(IBM更是在早在2005年把低端的PC業務賣給聯想,2014年又把低端的X86架構服務器產品賣給聯想);臺灣PC廠商因臺灣市場小只能做全球市場,而受全球市場萎縮影響,銷量下降,在中國大陸市場又干不過聯想,又缺少高利潤的服務器產品,所以我們看到宏基、華碩等的發展境況比較慘。而索尼、三星則逐漸放棄傳統PC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聯想的優勢體現出來了,一是占領了中國大陸市場這塊PC需求仍旺盛的根據地,二是中國大陸市場的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仍是群雄混戰,中國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社交、云計算等互聯網領域發展迅速,讓服務器產品及服務的需求也快速增加,這些都有很大的市場空隙和發展空間;三是低運營成本的優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完全體現出來了,你為降低成本而收縮,我低成本不受影響還能擴張,創造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的機會。
PC業務是聯想的核心,這塊業務若受到沖擊,聯想的境況將大為不妙。在2013年之前,PC行業可以用增長放緩或停滯來描述,而在2013這一年,已經直接體現為急劇下降了,真正的拐點出現。
每當某行業在急劇變革,就意味著商機,意味著顛覆競爭格局,意味著創新的商業模式。
構建一個“終端硬件+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的生態系統是傳統PC廠家轉型的指路燈,簡單來說就是維持原有PC業務作為立身之本,向服務器產品等企業級業務拓展,重點發展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等智能移動終端,并扶持應用程序商店和手機支付等的發展。
擺在面前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固守PC業,發展平板電腦,轉型為綜合IT服務提供商,就像惠普、戴爾當前的情況;另一條則除PC業之外,同時進入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業務,就像蘋果公司的產品布局,聯想選擇的是這條路。
問題在于還有第3條道路,這條路屬于新玩家,他們的路徑是先進入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或其他移動智能終端等業務,然后再進入平板電腦,甚至可能再切入筆記本電腦業務。像小米、樂視等公司。
不論路徑怎么選擇,首先大家都得面臨如何應對軟硬結合、一體化體驗趨勢的挑戰。蘋果最新引領的讓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智能家居等進行連接,各設備操作系統與操作系統實現交互甚至統一,以打造一體化體驗的做法,深受顧客喜愛和認同。
大家知道,個人電腦用的操作系統與移動設備用的操作系統是不同的,當前主流的操作系統有3家:蘋果、谷歌、微軟。其中,蘋果的桌面操作系統與移動操作系統都比較成熟,Mac OS與iOS的融合連接也領先一步,但只給自家用是封閉的;谷歌的移動操作系統Android已經開始能與蘋果的iOS比肩,但其桌面操作系統ChromeOS發展得晚很不成熟;微軟的桌面操作系統Windows的強悍不用多說,但其移動操作系統WP(Windows Phone)表現比較差。
原本,傳統PC廠家的個人電腦主要是基于Windows系統的,移動智能設備都用微軟的移動操作系統是比較自然的,然而WP不給力,其網上的應用程序的數量、品質、豐富程度都比不上谷歌,更不用說蘋果了。無奈之下,各廠家紛紛并推出基于谷歌Chrome OS系統的筆記本電腦,走在前面的是三星,戴爾、惠普、聯想等也不甘心示弱而跟進,根據預計,2014年將Chrome OS筆記本電腦占據全球PC市場5%的份額。Chrome OS與Android的融合進程才剛開始,但部分廠商已經有些等不及,為了讓個人電腦與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進行更好的連接和讓體驗一體化,能使用數量豐富的Android應用,甚至直接開發推出基于Android系統的電腦。
盯著Android PC的可不止傳統的PC廠家,還有新玩家。
新玩家們的優勢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都用Android系統,能做到體驗一體化,構建業務生態系統沒有不同系統之間不能融合的問題,推出安裝Android系統的個人電腦的做法已經讓大家蠢蠢欲動,因為未來Android PC甚至可能取代Windows PC。這就意味著傳統PC廠家的優勢將完全失去,行業將重新進行洗牌,用互聯網思維改造PC行業,機會來了!
互聯網思維:讓筆記本電腦也成大風口!
以小米為例,僅短短三四年時間,小米手機已經取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第二名的成績(21.4%),三星排第一(23%),蘋果名列第三(16%),華為、聯想、酷派、OPPO以及中興分列4到8名。小米現在又進入平板電腦市場,今年新推出小米Pad,都是用Android系統,與聯想等競爭對手在平板電腦市場直接交戰,而其打造的小米生態圈已經成型:以MIUI作為生態系統的核心(目前的激活用戶有 6500 萬),產品從手機擴充到電視、路由器、耳機、平板電腦、移動電源、手環等,正在打造一個用硬件搭建的平臺,而米聊、小米應用商店、游戲中心、主題商店、小米支付等軟體平臺也發展良好,對各互聯網入口進行卡位的戰法很有成效。
筆記本電腦市場會不會像手機一樣被新玩家用互聯網思維顛覆呢?答案是已經開始!
看看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競爭格局,互聯網思維,創客化運營,真是一場混戰。當谷歌的桌面操作系統Android化了,PC個人電腦仍是比較有利可圖,如果采取類似于小米手機的做法,直接網絡營銷,馬上就會對原有格局來個顛覆。
現在有一些嘗試已經成功。海爾的PC業務做得很不好,但是,海爾內部的3個人的極客小團隊推出雷神品牌游戲本電腦,不走渠道,直接通過京東在網上銷售,半年時間就拿下了京東商城游戲本銷量亞軍,締造了筆記本行業的“小米神話”。
小米做不做筆記本電腦已經不重要,PC這個市場已經開始被互聯網思維撬動,“小米”模式將被更多的人移植過來,甚至可能掀起又一波“山寨”潮。現在是游戲本,下一個會不會是商務本?視頻處理本?直播互動本……,而這些產品可能都來自新玩家!
這里有4個問題讓傳統PC廠家不安:
一是高質低價的好產品是殺手。通過傳統渠道進行銷售,這種模式讓廠家必須保證渠道的利潤才能擴張,導致市面上的個人電腦不是高價高質,就是低價低質,而高質低價的好產品卻非常少。這就是機會。小米剛推出來時,為什么銷售那么那么火?關鍵就是推出了高質低價的好產品,不到兩千元的價格能買到比三、四千元還好的手機,市場反應能不好嗎?
二是以極致方式打造爆款產品。傳統的PC廠家以型號多品種多取勝,高、中、低端市場全覆蓋,新玩家則用極致的精神,找到用戶痛點,打造出爆款產品,一根針捅破天,用一款產品殺出重圍。市場上游戲本電腦不少,但雷神牌游戲本完爆所有產品。很多的人都盯著手機、手環等產品,卻沒想到傳統PC市場還有這么大的空間。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行業,PC行業同樣也有大機會!
三是通過電商來銷售。渠道對傳統PC廠家非常重要,這也是保證他們能繼續攻城掠地的護城河之一,新玩家直接通過電商銷售(包括官網直銷),跳過了中間渠道這個環節,降低產品價格,引爆銷售。傳統PC廠家在渠道上的優勢發揮不出作用,直接改變營銷的游戲規則。
四是用戶很容易接受新品牌新文化。在很多行業,品牌的作用很大。而打造新品牌需要花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而且還需要很長的時間。而現在情況已改變,用戶關注的是這個產品怎么樣,品牌有什么特別的含義,能不能讓我情感認同。有時,老品牌反而是一種阻礙,新品牌更容易貼近用戶。像雷神游戲本根本就沒有打上海爾的LOGO,三、四年時間就讓小米成為時尚的品牌,其他各行業也涌現出多少新品牌呀!所以,聯想若仍想通過品牌上的優勢來取勝,已經不那么容易。
對聯想,中國市場根基很穩固只是表象,隨著Android PC的興起,群狼會開始出現,這將會嚴重影響聯想在中國市場的利潤,若做得不好,甚至根基都動搖:PC核心業務、中國市場的利潤貢獻。
聯想:誰是我的主要競爭對手?
傳統PC中的娛樂、上網、游戲、商務、消費購物、休閑等功能,越來越被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功能所取代,傳統PC行業下滑已不可逆轉,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成了爭奪的焦點。即便是互聯網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向移動互聯網的轉型!
在PC廠家中,聯想在智能手機上的布局實際上算挺早的,聯想一度把蘋果當作競爭對手,在2010年,聯想推出“樂Phone”手機,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在發布2009年財報時表示聯想將把重點放在移動互聯網業務,并宣稱“樂Phone有信心一年之內在中國市場打敗iPhone”, 柳傳志更信心膨脹,他認為聯想的最大敵人仍然是自己,而絕非蘋果!
結果,樂Phone近3000元的價格,令人失望的產品體驗,配以讓柳傳志認為已經“過度”了的營銷推廣,都不能改變慘淡的銷量的冰冷現實。隨后聯想又推出“樂Pad”,稱決心與蘋果再背水一戰,結果銷量仍然慘淡。
經過反思,聯想改變把蘋果作為競爭對手的做法,而是瞄準三星電子,從單一產品策略改為產品組合的策略,即低端、中端、高端產品都覆蓋,同時強化與運營商的合作,終于讓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沖進前5名。在平板電腦上,聯想后來推出的Yoga平板電腦,因沒有什么強的競爭對手,也獲得了較好的銷量。
聯想采取產品全覆蓋的策略,最終在低端市場表現比較好,小米則模仿蘋果采取單一產品策略,先推出中端產品,隨后才推出低端產品,并改變了靠單純地銷售硬件的賺錢方式:硬件低利潤甚至倒貼,然后通過產業鏈的成本陸續下降和銷量上的規模效應獲得遠期收益,以及生態鏈中的其他收益。小米的異軍突起,不但讓大家看到了中低端市場的機會,還學會不經過經銷渠道、運營商渠道的戰法,華為、中興、酷派、一加、步步高等快速跟進,中國手機市場一下子風云變幻,聯想早期建立起來的優勢地位逐漸被侵蝕。
在國內平板電腦市場,如果不算蘋果和三星,就還沒有成氣候的華為平板等產品,都不是聯想的對手,而小米今年以來終于推出小米平板電腦,強勁的對手出現。
今年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后,楊元慶認為聯想又具有了向蘋果、三星挑戰的實力。聯想一度把蘋果、三星作為競爭對手,可沒想到,不論是傳統PC,是平板電腦,還是智能手機,甚至是低端的服務器產品,與聯想在國內市場進行直接產品麓戰的,才是主要競爭對手,聯想之前做傳統PC是從國內打到國外,當前新市場競爭下卻發現主要對手不是在國外,而是國內本土對手。
楊元慶是感受了壓力:“在過去的兩年里,中國業務在增長上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實際上我們沒有增長,即使包括了手機,我們也是打平。這里有個人電腦市場萎縮、增長停滯的原因,有宏觀經濟的原因,但是凡事都是事在人為,我們更多的還是要檢討自己。”
產品決定生死
我們先來看一下三星電子。三星電子在2012年、2013年表現非常搶眼,2012年度,三星電子全年銷售額為201.1萬億韓元,增長21.9%,營業利潤29.05萬億韓元,增長85.7%;2013年度,三星電子全年銷售額為228.42萬億韓元(約2089億美元),增長13.59%,營業利潤為36.77萬億韓元(約272億美元),增長26.37%。沒想到進入2014年,三星電子如今是連續三個季度業務利潤持續下滑,強勁增長勢頭遇阻,原因是在中國以及歐洲市場面臨劇烈的競爭,尤其是中低端手機銷售不順暢。
在業績上,聯想集團2013/14財年里(截止2014年3月31日),全年營收387.07億美元,同比增長14%;全年除稅前利潤達到10.14億美元,上升27%,全年凈利潤為8.17億美元,同比增長28.7%。
可以說聯想集團2013/14財年的全年營收和凈利潤都超出分析師預期,這是在全球PC市場的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取得的,非常不容易,楊元慶對未來的發展也比較樂觀:“我們的業績處于歷史最好水平,全球業務正處于一個強勁的發展態勢,尤其歐美,已經建立了新的增長勢頭,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各個區域的業務較以往更加平衡。”聯想未來的發展真像楊元慶那樣的判斷嗎?
早有專家指出,聯想需要把注意力從“膚淺的”PC銷售冠軍轉移到生存方向,因為傳統的PC終會變為一個過時的產品。
聯想的進一步的轉型策略可以從楊元慶的講話中看出,就是分別朝著企業客戶方向、消費方向來發展,同時讓業務模式從賣產品到經營客戶的轉變。
在國內PC市場,聯想以近40%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聯想希望這些龐大的用戶也能變成其手機、電視、路由器的用戶,所以強調要從賣產品轉變到經營客戶,然而,最關鍵的不是營銷模式,而是產品的創新能力和生態鏈,這兩方面聯想都做得差強人意,這才是最大的隱患。
三星出現頹勢,主要原因不在營銷上的競爭,三星本來就不怕競爭,三星2013年廣告投入高達140億美元,而蘋果只為10億美元,糧多怕誰呀?三星的問題是在這一兩年的產品創新上表現不佳導致,同時缺乏生態鏈。諾基亞為什么倒下?主要是產品!我們不禁要問,下一個會不會是聯想?
不過,楊元慶也是有危機感的,他擔心新型互聯網公司在智能手機領域里的沖擊、快速成長的國產服務器廠商的沖擊,擔心這些沖擊漸漸變大會影響到核心業務:“中國區在內、外部面臨大挑戰的情況下來談再次創業,來談創新,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
如今,從互聯網到傳統行業都在講求打造好產品,當然,以用戶為中心的當代產品觀,與傳統的不怎么考慮用戶,更多以產品或技術為中心的過時產品觀完全不同,從某種角度來說,產品就是戰略,套用流行的說法,沒有好產品的戰略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