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互聯網本身,也正在建立網與人的關系,雖然這個過程十分艱難。
互聯網與人的關系,遠遠超過了互聯網跟電腦和手機的關系。因為總有一天,互聯網會離開它們,但永遠不會離開人。
所有的趨勢,都出現在互聯網與人之間。
如今25歲以下的人,天生就跟互聯網在一起,彼此是有機的整體。
這代人不需要擁抱互聯網,也不需要關注什么趨勢。他們早就適應了“日新月異”這回事,彼此間也沒有大驚小怪、嘩眾取寵。都在同時做著大人們認為應該和不應該的事兒。
超過25歲的人呢?情況有點亂。
每人都在兜售自己的鮮貨、嘲諷別人的干貨。尤其是基于科技的范疇。
互聯網在帶來信息對稱的同時,也因每人跟互聯網的關系不同,制造了更大的信息不對稱。
于是,很多人渾水摸魚。所有的技術戲法和科學霸權,全都發生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
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懂而別人不懂的,于是這個世界頃刻間就亂套了,彼此都在拿著現代科技的武器,把對方往絕路上趕。
舉個路人皆知的例子:
西醫對中醫的羞辱和圍剿,是世界范圍內的一場大戰,目前已經接近尾聲。
至少在中國,這套把戲玩不下去了。
這些西醫本來的意圖是:讓所有相信科學的人都來找西醫看病吧。
可人們很快發現:到了西醫那兒,都是科學儀器在看病,西醫只是袖手旁觀的一伙兒。西醫不僅不看病,就連打針都懶得打,直接讓你排隊去掛吊瓶。
扭頭再看看中醫:幾千年不變,還是那樣神神叨叨、說說道道的。但常識告訴我們:中醫依然在看病。
西醫和中醫誰更科學、更厲害,輪不到我們多嘴。但我們病了,必須有人看病。
這不用爭論。
互聯網席卷全球,不僅帶來更多信息不對稱,也帶來更多不理解、不信任、不給活路。
這時,商業社會的標簽換成了“現金為王”,人們不再相信“贏在未來”。
曾幾何時,那些高喊“青春無極限”的少年們,已經踏入壯年,已經到了極限。
不再想入非非。今天輸光了屁股,未來誰給你本錢去翻盤?
在商業上,人人都需要機會,需要拿到現金的機會,而不是支票。
只有解決目前的問題,才有真正的機會,至少比展望未來有價值。
這是社會中堅所要面對的現實,假如他們正處在25至50歲的話。
面對,才是正能量。未來跟你沒多大關系,別落伍就已經很不錯。
真正的問題來了:
既然少年在享受人生、青年在面對現實,中老年呢?
50歲以上的人,在擁抱互聯網。包括電子商務在內的各種召喚式服務,越來越適合中老年人。他們可以最大限度享受不出門就能辦事、就能吃喝玩樂的好處。
由于時代變遷和個體差異,很多中老年人以前并不認為互聯網跟自己有多大關系。遇到什么事,馬上組織個飯局,很快就解決問題了。
甚至,很多人對高新科技有一種防范、一種抵觸、一種畏懼。
現在全變。中老年人成了互聯網的新移民。
(以上選自仲昭川講師《互聯網黑洞》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