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針對于人和社會,業態針對于企業和行業。
想了解生態,先要了解業態。
到目前為止,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的改變很有限,舉個例子:
雖然你的指紋、音容相貌、身份信息、聯絡事項等等都在政府存留著各種記錄,甚至也都在網上。各種數據庫,尤其各地政府同類部門之間的數據庫也都可以適當共享或完全共享。
但只要你想辦手續,還是需要你不斷填表、不斷核查、不斷蓋章、不斷辦證。
倒霉的話,辦一個證件需要千里迢迢跑回老家好幾趟。
關鍵是在你已經提供了真實信息的情況下,沒有機構與個人為你證明某種真實性。
緊要關頭,你須要自證。
想結婚,你要證明自己未婚;想買房,你要證明自己沒房;想領養老費,你要證明自己還活著。
而這些,都不能在網上進行。
這還不算什么,有些自證雖然麻煩,最終是可以實現的。但有些自證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比如你要證明自己素質合格、信譽良好、道德高尚。
無論你是否統計過,一個中國人一生中如果沒有幾十個證件,是活不下去的。離開胳膊腿還能到處生存,離開這些證件,寸步難行。
而這些情況,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家也都習以為常。
所以,想透徹了解一個生態很費勁。相比之下,業態簡單的多。
經過二十多年,互聯網對中國企業的改變,最近幾年終有端倪。
在大眾消費行業,這種改變甚至很明顯。
互聯網到底改變了企業什么?
是業態。
業態,主要包含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資源、結構等因素。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人才。
中國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起碼在企業家的內心,絕對是這么想的。
你不把自己當成人才,說不定就很受歡迎;一旦你覺得自己是個人才,那就等著失業吧。
人才在企業間流動的驅動力,興趣是相對的、利益是絕對的。
二十年前,中國人都喜歡下海。創業要下海、不創業也要下海。擺脫了束縛,就有了機會,然后就會有財富。
如今,還聽說誰在下海嗎?現在的人們渴望著被束縛。有了束縛,就有了歸屬、就有了圈子,久而久之就有了資源。于是,各種好事就會時常溜進來找你。神不知,鬼不覺。
對普通人而言,用不著什么潛規則。潛規則的傳說,多為名利場上的花絮。
有些交易,上個QQ、敲敲鍵盤就完成了,用不著去KTV和高爾夫球場。
互聯網給了“人才”們最大的自由和空間,同時還不斷為他們提供著無數個被束縛的機遇,熟人和陌生人的界限早已被打破,普通人的合作方式和賺錢路徑已今非昔比。
二,資本。
企業盈利的方式,不再是“此時投入此時產出”、“此處投入此處產出”、“局部投入局部產出”,資本的流向和訴求變得眼花繚亂。
這對一個渴望得到資金支持的企業主而言,融資成功的概率變得越來越趨于零。
即便你抵押,也只能是房產。
于是,互聯網金融出現了。
所謂的P2P,就是人們拿著自己的血汗錢互相幫助,以期制造合力。不然在這個市場上條條大路通墳墓,不如直接關張、主動倒閉。
眾籌就更厲害了:不僅能讓你拿到資金,還能最大限度分散風險,太對創業者的胃口啦。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創新。
而中國的任何創新,都是要打破陳規的,夸張地講:就是以下犯上、違規亂紀。
但至少也比直接偷盜和搶劫來的安全。
前不久,我國總理當眾問馬云:憑什么一個普通人到你的網站上一注冊,就變成一個公司了?這是違法的。
我估計馬云當時會有些尿失禁。
只不過,幽默的總理馬上呵呵一笑:你現在合法了,國家的門檻降低了。
其實,馬云的貢獻,不僅僅是讓中國會用電腦的攤販們繞開城管、繞開工商局、繞開稅務局,放心做生意。
馬云更大的功德,是讓越來越多的人繞開了銀行,從而繞開了傳統的金融利益鏈。
互聯網讓資本以不同的面孔和功能出現在中小企業面前,進而影響了大企業。
(未完待續,詳見仲昭川講師《互聯網黑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