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宏,張永宏講師,張永宏聯系方式,張永宏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企業管理TTT內訓,信息化戰略
    5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張永宏:?深度校企合作對普通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戰略性研究
    2018-10-28 3004
    對象
    所有人
    目的
    認知產教融合的戰略價值
    內容

          摘要:

          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必須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貼近產業辦專業,產教融合似乎都是校企合作的熱詞,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提法我們并不缺少,如果只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提法中使用了這些詞語和理念似乎并不是重點,如何營造校企合作特別是深度合作的產教融合環境才是重中之重,否則任何一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都只有新提法卻依然是十多年前的運行實質,只務虛沒法徹底務實是校企合作深入發展的最大障礙。現代高職院校的社會功能和職責必須與時俱進,從2017年兩會精神到十九大政策指引,如何充分發揮告知院校在高校體系中的作用和任務;如何徹底扭轉高校與企業關系中的“背靠背”問題,如何平等且利益均等的“面對面”攜手發展;社會對現代服務業的迫切需求與傳統認知和思維方式的矛盾,中國社會當前主要矛盾的轉變給高校提出的任務和要求如何切實貫徹?校企合作的程度不是語言表述上的深與淺重在行動上的認知和兌現;中國教育改革中的高職院校從深度校企合作中開辟新路,把雙創建設和國家戰略意圖切實做到融合發展

           研究的方向和存在問題與反思:

          1,為什么要產教融合、校企結合?產教要融合什么?怎么融?融到什么程度?融到什么火候? 到底要怎樣的一個結果?跳出經濟看問題,為什么一把手缺少“拍肩膀”的能力?“黑手博士”怎么就沒有多少生存空間呢?

    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績,被好多人驚呼為奇跡,到底是奇跡還是規律呢?經濟高速成長的30年,抓住了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浪費,《第五個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我們做的如何?

    第五個現代化被外媒稱繼1960年代"四個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正式確定為中國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四化"之后,2013年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設定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要改革要轉型,辦應用型大學?為什么要辦?要辦成什么樣?

    當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時候,應用型大學才需要轉型到研究型大學;但如果從中國國情來看,地域差異的不平衡,中國超過1.6億的人平均GDP不到2美元,超過2億的人平均GDP只有1.6美元,巨大的數字和現狀之下,應用型人才的結構性需求幾乎是常態的。

    應用技術型/職業型

          百無一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千年未變,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除了當奴才就是當農民;所以就有了“屈原的一死了之;陶淵明的一走了之;李白的一醉了之;蘇東坡的一笑了之”-------------產業結構決定了人才。

         產業結構要調整,低端服務型向高端服務型轉變;教育要領先國民經濟的發展,教育上的投資要快于和高于財政撥款的增長率。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德國崛起于小學課桌,英國崛起于中學校園,美國崛起大學實驗室)。。。

          國與國的差異,地區與地區的差異,怎么能用一套人才方案應付全局呢!必須要有差異化一定需要切合實際情況。現在許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除了辭藻較新之外,理念都是二十年前的。

    大學的產品是學生,這個錯誤的理念延續了很久!大學的產品應該是課程。大學提供的是現代化服務。

         中國教育的四次轉型:第一次是20世紀的20-30年代,中國的現狀是國共都沒有實際控制中國國家主權,當時的代表人物有北大的蔡元培,清華的梅貽琦,南開的張伯苓等,這被學界認為是中國教育廳發展的一個最佳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抗日戰爭階段,代表就是八年抗戰中的西南聯大,抗戰八年,中國教育事業竟于戰火紛飛中得大發展。僅以高等教育為例,大學數量由戰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在校師生數量增加了48%,學生數量幾乎翻了一倍。陳立夫說,抗戰八年期間,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巨大,“這一筆龐大費用在國家財務支出上僅次于軍費”,確非虛言。也唯其如此,才得以在戰火紛飛中造就中國教育的一次大飛躍、大發展。第三次轉型是1952年6月至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20世紀后半葉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發端。(此次轉型已經被學界肯定為傷了中國教育體制的基礎)第四次轉型是1998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并于8月29日通過,此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下,高校出現了合并潮,大學合并、高校擴招等一系列的舉措之后,(截止目前來看歷時二十年并不很成功)第五個階段就是地方普通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把有特色的向應用技術型大學和職業大學轉型,就2014年全國就有600所,其中308所1999年普通升格的普通高校和287所獨立學院(見:來自于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峰論壇的發言。魯昕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實行轉型,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她還強調了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要分開等系列職業教育改革的問題。)

          大學的核心是課程,要做市場分析,國外的有些大學往往每年都給專業負責人一部分經費讓他們請大企業的老總吃飯,聊天,這是對企業進行實地調研,獲取市場需求的第一手資料和信息。大學的功能是對知識的傳播、創造和應用。傳播公共知識的是普通教師,傳播原創性知識的是好老師。什么樣的標準才是好老師呢?據說能做到讓北大清華的學生聽課聽不懂,能讓這些考分700多的尖子生對他們的智商產生懷疑,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知道世界其實很大很大,于是能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放下一切偏執和狂妄;能讓地方性三本院校靠了三百來分的學生能聽懂課,如果老師能讓這么“笨”的學生都能聽懂,不但傳播了知識還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這樣的老師能不算好老師;還有就是對二本院校的學生聽課聽的似懂非懂,懂了吧有非全懂,不懂吧又懂了一些,于是就不斷查資料激發自學自研的能力這樣的老師也是好老師。其實這些表面上講的是教學,事實上是科研。能做到“沒有故事,不講理論;沒有數據,不講評價”。

          來輝武教授國內外多次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教育的競爭。因而支持教育,支持科技,教育奠基,科技興國。此次在華大醫學院設立獎學金其目的是為中國和美國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特別是培養優秀的醫生和優秀的護士,使人類健康長壽。再一次向來輝武教授致敬!

          校企合作:必須有科研;大學和企業的關系最終會體現到“人”上。例如聯想當初柳傳志和倪光南之爭,二人分道揚鑣,柳傳志贏了市場卻輸了技術;倪光南贏了技術卻輸了市場。學術資本化是校企合作中校方必須考慮的事情,否則企方就沒有可圖之利;大學和企業必須是一張皮不應該是兩張皮,“沒有感情走不攏,沒有利益走不長”。IBM的曾經的一個口號“我們不論是一大步還是一小步都是帶動人類的進步”,看似狂妄實際是后面有技術大咖馮.諾依曼和美國政府的50億美金的支持。技術和資金是企業的左膀右臂,技術的創新和創意都是來自于高校,個人在創新創意的背后涌動的創業只是個首付罷了,長期的投入源動力還是高等學府。

          貼近產業辦教育,但教育永遠要比產業超前。對學生的培養核心不是手(技能)不是腦(思考)而是心(孝善)。培養學生的心智成長是教師的要務,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有效的心智交流。教師與學生的心智交流體現在關愛和溝通。目前的大學好像就是就業的中介店;文憑的批發站;愛情的期貨市場。大學應該是精神的象牙塔;社會的服務器;心智的孵化室。在精神層面培養了腦的成長,對社會來說提供了智力,對學生而言是心智成長的搖籃。大學生應該學會“練愛”,以你自己的成長為中心。大學生的創新,創意和創業核心還是知識。沒有創新就沒有創意,沒有創意就不能創業,于是創業就分成了兩個方向,生存性創業,就是做個小生意;如汪洋大海中的一葉扁舟;另一個就是機會性創業,如谷歌和扎克伯格。谷歌解決了人和物的關系問題;扎克伯格解決了人與人的問題。

          大學的三個要務是:知識、能力、素養。對教師來說就是創造知識、傳播知識、應用知識。對學生來說就是:閱讀、理解、表達,表現于在腦、在手、更在心。國外的知名學校的學生在大學只做兩件事就是選擇和表達;站起來能說,坐下來能寫,走出去能溝通。校企結合、產教融合必須解決從腦到心的問題。

          校企合作目前的現狀,剛開始是企業非常熱心而學校反倒表現很官僚,倒是學校中某些教師非常渴望能夠達成某種程度的合作,比較作為教師最渴望獲得來自企業的資源和資助,而學院的領導總是處于一個若有若無的位置上,有責任心的老師特別是專業負責人總是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做企業和校方的溝通和協調上,這個時候企業一方的聯絡人和學院一方的接洽人為了促成這個事情忙的不可開交,為了盡快促成校企合作的落實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了于事無補的消耗上面,校方的各種行文,各種表格,各種申請,各種簽字,各個辦公室的來回奔波,期間對于老師來說還得忙自己的課程和科研,也就是份內的工作,反倒校企合作這個事情成為了一種份外的但是必須要盡快做的事情,所有的疲憊和不堪就是為了讓資源能夠達到一些合理的社會配置,如果勞有所獲也還罷了,但往往是落得身心俱疲后不得不無疾而終。對于企業來說基本情況是第一次老總來,場面還算熱烈融洽;第二次是辦公室主任來;第三次就是司機來那個資料走人。校企合作的一個畫面就這樣過了。

           這個畫面感非常令國外的同行費解但讓那些企業的聯絡人和高校的有責任心的專業負責人變得不得不理解而且非常落寞的結果也就是教育改革中的障礙,這個障礙幾乎難以逾越也幾乎難以真正的解決。因為這已經涉及到了制度設計的問題了,就如同朱镕基總理所說“改革深處是產權”, 企業從校企合作中能獲得的利益是什么呢。這是個不需要打問號的問題,企業如果沒法從校企合作中獲得利益,這種合作是走不長的。但是如果企業拿出了他們的資源給學校用,政府給予企業一定的減稅政策,企業與高校的合作中能全力以赴,自然而然在校企合作中能把高校學術和技術資本化的愿望得以實現,事實上在企業、政府、高校三方中,應該是三位一體的局面。政府要高校完成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換工作,提高整體的社會勞動力素質和效率,完成人的培養和教育工作,企業能給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也能給高校教改和科研提供資源和協助,但是企業的這份努力如果能被政府認可并予以稅賦上的優惠和減免,企業一定很有動力,而且通過校企合作能夠實現多贏,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創業得到了高校的協助,高校的學術和技術通過企業轉化為資本,資本在企業的運化中又成為社會價值的實現和提升。這個閉環一旦良性運轉起來不只是表面上的三贏局面更具有長遠的社會意義。

          校企合作的良性運作中企業與高校的感情、利益、責任形成了一個整體。在幾千年的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長河中,只有兩個組織是長命的,一個是大學一個是宗教。但這兩個組織其實都知識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價值觀的問題。只有把追求價值觀和責任作為前提的組織才是長命的。企業如果太貪,不為大學做貢獻,以追求利益為目的這種合作和企業的命運一樣是短暫的。所以國家提出的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總理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對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是穩增長、擴就業、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公平正義的重大舉措。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要素的規模驅動力逐步減弱,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通過結構性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消除不利于創業創新發展的各種制度束縛和桎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不斷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培育新興產業,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動力。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多勞動力,每年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數量較大,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潛力巨大,但就業總量壓力較大,結構性矛盾凸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營造公平競爭的創業環境,使有夢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失業人員等各類市場創業主體“如魚得水”,通過創業增加收入,讓更多的人富起來,促進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實現創新支持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創業創新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創業教育培訓體系還不健全,善于創造、勇于創業的能力不足,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尚未形成。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通過加強全社會以創新為核心的創業教育,弘揚“敢為人先、追求創新、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厚植創新文化,不斷增強創業創新意識,使創業創新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

          神州大地上處處是發動機(服務器)通過制度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把創意作為創新的靈魂,把創新成為創業的源動力,堅持深化改革,營造創業環境;堅持需求導向,釋放創業活力;堅持政策協同,實現落地生根;堅持開放共享,推動模式創新。這四個堅持是實現雙創的國家戰略總體思路。如此美好的設計就是我們的目標。事實上我們還處在努力營造這個氛圍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是解決問題是要找表象還是找根子。找表象的都是偽科學。大學的智力結構必須是多邊智力,也就是學術團隊必須與行政團隊分裂;不少學校都設立了學術委員會,而且學術委員會的領導不是學院的行政領導,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開端。

          從現象到實質處處體現的是人的問題,表現卻是多方面的。有制度上的有低地域上的有歷史積累的有傳統觀念的。一篇文章無法激起波瀾但一定能引起有識之士的共鳴,這個問題的解決具有戰略意義。國家競爭力的實質就是教育競爭。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口爆吞精一区二区| 麻豆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 | 久久久久99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日韩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三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蜜臀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pp|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 亚洲永久无码3D动漫一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天堂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步兵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