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事故”當“故事”
在安全生產教育過程中,“事故”案例的學習應用以其觸動人較深刻、較直接的特點,成為很重要、很有效的一個手段。學習“事故”,即從事故案例的發生過程、形成原因及慘痛教訓中,汲取營養、經驗和借鑒,從而為我所有、為我所用,不發生同樣的失誤,不犯同樣的錯誤,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不斷加固筑牢安全防范的大堤,盡最大限度的減少、規避事故。雖然學“事故”很重要,但不可否認,在學“事故”過程中,有時或部分存在著一種亟需糾正的聽“故事”的心態和做法。
具體說來,就是將嚴肅的學“事故”當作了輕松的聽“故事”。不把自己擺進去,不與自身崗位相聯系,不在頭腦中真認識,僅是隨便聽聽而已,懶得認真想想,更不愿也不可能認真做做,甚至是以旁觀者、無關者的身份、心態去看熱鬧、當獵奇。以至于削弱、遠離了學“事故”的初衷與本真,使學“事故”流于形式,其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和體現。
聽“故事”與學“事故”兩個詞組雖然只是字詞前后順序的顛倒,但反映出來的實質內容卻往往是大相徑庭。“事故”是人類在生產建設實踐過程中付出的慘重代價;“故事”是人們從社會生活實踐中概括提煉出來,用以體現主題的情節。雖然兩者都來源于生活、生產的實際和實踐,但前者往往是不堪回首的、血淋淋的,是沉重的、黑色的、血色的、真實的故事。而大而化之的故事則大多時是輕松的、調侃的、娛樂的,甚至還可以是虛擬的、文學的。
學“事故”的目的是學以致用,是為了從事故中探究出引發、形成、導致事故的各個節點,轉化形成我們在生產發展中應該注意的、把握的、改變的重點環節,不斷升華形成理性認識、規律性做法,從而實現規避、遠離、制止事故的目標。而聽“故事”則大多是用來調味生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把學“事故”當作聽“故事”,既是對事故當事人的冷漠和不敬,也是對自己的不自重和不負責。
要徹底摒棄聽“故事”的心態和做法,將學“事故”進行到底,就要有目的、有意識的投入到“事故”情節本身中去,將事故的主人公置換幻化成“我”。設身處地的反思,假想如果是“我”會怎么做、應該怎么做、會有什么結果,身臨其境的去解剖、去討論、去感受、去預想、去演練。從而有針對性的分析誘發事故的各種因素,制定規避事故的具體有效措施,落實增強安全生產各環節的預判性、針對性,提高同情景狀況下或類似作業時的安全系數。以對“事故”的學有所思來追求和保證學有所成。切實把他人、前人的前車之鑒,創新應用融入到安全生產過程中去,起到后車之鑒、后事之師的效應。
賈誼在《過秦論》中總結分析秦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時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說得就是對待前人經驗教訓的態度問題。具體到安全生產工作,認真地學習應用“事故”案例也是同理。畢竟,用鮮血寫就的經驗教訓誰也不愿再用鮮血檢驗。深入認真的學習事故案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