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度不確定的經營環境,究竟什么樣的策略才是好的策略?
雖然競爭策略各家說法不一,但大抵而言,我們稱經營上的大方針為「競爭策略」,關系到產品的價格定位,決定在競爭中走高價路線區隔市場,或是低價大量銷售。依據上述基本策略思維模式,事業單位可采用的一般性策略方法,就競爭模式的架構而言,可分為三種,分別是「成本領導」「差異化」「目標集中」;選定策略時,不但要評估策略帶來的效益,對于相應的風險,也同樣重要。企業要獲得相對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做出策略選擇,策略選擇的真正意義就是解決權衡取舍的難題。因為企業若未能明確地選定一種策略,一旦夾在中間,組織就很可能因為模糊不清的企業文化、相互沖突的組織安排與相互抵消的獎勵系統,使企業處于左右為難的窘境,而導致落入失敗的下場。
一、成本領導策略:
成本領導策略是指:「根據在業界所累積的最大經驗值,控制成本低于對手的策略」。也就是公司就其獨特能力,提高經營效率,降低成本,在產業中擁有成本優勢。因此在訂價方面的調降空間比同業大,在市場競爭中會擁有較大的優勢。而要獲致成本領導地位,具體的做法通常是靠規模化經營來實現。至于規模化的表現形式,則是「人有我優」。在此所指的「優」,首要的追求不是質量高,而是價格低。所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低成本地位的公司,將可獲得高于所處產業平均水平的收益。換句話說,企業在實施成本領導策略時,不是要開發性能領先的高端產品,而是要開發簡易廉價的大眾產品(如金融海嘯時期的山寨版電子產品)。
不過,波特也提醒,成本領導策略不能僅著重于擴大規模,必須連同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才有意義,否則所謂的規模,就無異于埃及法老造金字塔一樣,不具備經濟學上的分析意義。一些經典的案例可說明:福特(Ford)汽車在20世紀初期,透過流水作業線,把T型車價格從最初的850美元降到兩百多美元;鋼鐵大王卡內基把每噸鋼材價格從50美元左右,降到十幾美元的舉措,才算是規模化經營;日本卡西歐(Casio)電子計算器自1972年推出六位數的低價口袋型電子計算器后,產品從廉價到最高級一應俱全、席卷市場,究其原因就來自于該公司的生產效果(當累積產量達兩倍后,生產成本平均降低20~30)凌駕其他廠商。又以臺灣的統一企業之降低成本策略為例,大致上可分為下列幾種: 1.利用原料來源的降低成本策略:麩皮作成飼料,面粉作成面條即是此種策略下的產品。 2.利用產能的降低成本策略:同一種設備能未完全利用時,又用來生產其他類似產品,像茶飲料的多樣化,飲料果汁的多樣化。3.利用地理優勢的降低成本策略:靠近原料產地設廠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