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美國《幸福》(Fortune)雜志公布了世界500強企業,這些公司建立了雄厚的收入基礎、穩定的顧客關系和良好的信譽形象,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它們是穩定的、長壽的,可是到了1983年它們中1/3已經不復存在了。今天,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使那些70年代的企業顯得十分渺小,企業競爭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企業的死亡率正在上升。有人預言,在今后10年左右的時間內,今天的大企業可能有一半不再存在,競爭已變得十分殘酷。
比爾.蓋茨常常以“微軟離破產僅僅只有18個月”的憂患意識來警醒自己與公司,他指出,市場是變化的,商業組織要不斷創新與變革。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市場唯一不變的法則就是永遠在變”,因而我們是天天想著“以變應變,以變制變”,我們的任務是要變到前面去。正是由于海爾積極變革、善于變革才鑄就了今天的輝煌。
然而遺憾的是,像海爾這樣重視組織變革的企業,中國還是太少了。巨人集團、三株集團、飛龍集團都是快速膨脹,仿佛天上耀眼的明星,然而它們又迅速隕落,變成了一顆流星,其悲劇命運給人留下的是許多未解的謎——為什么“明星企業”變成了“流星企業”?
為什么這些集團一心想做大做強變成世界500強不成,反而斷送了企業的自家性命?
……
這正如英特爾董事長葛魯夫斷言的那樣:華人對財富幾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但對組織的運作似乎缺乏足夠的熱情與關注。
可以說,巨人大廈轟然倒下是因為組織地基不牢。三株集團拔苗助長,怎能不枯萎?飛龍翅膀還沒有長硬,哪能飛得遠?
中外無數成敗的經驗與教訓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面對著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與企業組織自身的快速膨脹,企業組織惟有打好基礎,苦練內功,強身健體,方能迎接嚴峻的變革挑戰。
管理的基礎是組織,組織的生命在變革。變則通,通則久。不變革的組織是沒有生命力的,必然會趨于萎縮、消亡;但不善于變革、駕馭不了變革,同樣企業也會變得混亂不堪,走向崩潰與失敗。因而,今天的企業不僅要積極變革,而且還要善于變革,惟有如此,才能跨越變革的兩難困境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