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的70多年來,全球上百個非發達經濟體只有12個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其經驗證明,只有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才能突破陷阱:支持市場經濟發展的政府;高素質的人口;對發達經濟體開放。對照來看,中國完全具備跨越陷阱的可能,但必須在三個方面繼續努力:調整結構穩定增速,加快改革,開放升級。
在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下,社會各界對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從而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表示了各種各樣的擔憂。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2006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后,始終難以從中等收入國家畢業,從而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即人均GDP突破12000美元的關口。
當前,中國人均GDP在7500美元左右,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毫無疑問是一個重大課題,也是實現“兩個百年”戰略部署(2021年即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49年即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一步。
哪些國家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
縱觀二戰后70年的世界經濟史,全球上百個非發達經濟體中,只有12個經濟體實現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其中包括5個東亞國家和地區,即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5個歐洲國家,即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希臘、馬爾他;以及中東的以色列和阿曼。
其他國家包括拉丁美洲各國,或者是始終處在貧困國家水平線之下,或者是進入了中等收入水平,如人均GDP達到8000-11000美元之后,始終徘徊,沒有突破。
突破陷阱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
到底哪些因素導致這12個國家和地區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而剩下來的國家卻沒有實現跨越?最近,我和以前指導的清華大學博士生、現任中央財經大學助理教授的伏霖進行了合作研究,試圖對這個問題進行系統梳理。
我們的研究表明,只有當三個條件同時滿足時,一個國家才可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相反,只要其中一個條件無法滿足,就無法實現突破。那么,這三個條件是什么呢?
其一是穩定的、支持市場經濟發展的政府。這首先指的是政府必須要穩定,政府可以換屆,如從保守黨轉變為工黨,但是換屆不應該帶來社會的動蕩,一個值得參考的案例是泰國。泰國近年的經濟增長之所以出現停滯,就是因為政治內訌,紅衫軍和黃衫軍長期執著于街頭政治。顯而易見,這樣的政府連基本的經濟生活都無法維系,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更是無從談起。
政府不僅要穩定,而且要系統推行能夠維系經濟增長的政策,其中既包括釋放市場經濟活力的基本政策,如法治和基本的監管,更包括一系列能夠維系經濟增長的干預性政策,比如保持社會穩定的基本醫療和住房政策,以及消滅貧困的基本福利性政策。在這方面,印度就是反例。雖然印度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制國家,政治也基本穩定,但長期以來,印度政府的政策是反市場經濟的。時至今日,印度仍然有1/3的人口享受糧食補貼,政府也長期對能源價格進行補貼,因此,當下全球原油價格低迷,印度就處于好光景,而這一趨勢一旦逆轉,印度公共財政乃至宏觀經濟又將陷入艱難的境地。
其二是高素質的人口。要滿足這一條件,首先要保證基本的公共衛生,其次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公共衛生服務的效用在于,保證常住和流動人口的健康,以便其更多地參與市場經濟,使得人口的勞動參與率以及勞動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勞動參與率是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中,大幅度提高了基本健康水平,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不到40歲上升到了1979年的57歲,這也為此后30年的經濟增長提供了人口紅利。而沒有基本的公共健康保證,勞動效率將會受到明顯的影響。在印度等國,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原因非常之多,其中不可否認的一條就是建筑工人的效率。這種效率低下和他們基本勞動力的健康水平密切相關。我曾經去印度調研,發現中國的建筑公司不愿意雇傭當地勞工,主要原因是其體力明顯比不上中國勞工。
高素質人口更重要的前提條件是要滿足一定的受教育水平。中國經過1949年后30年的努力,成人文盲率大幅下降,當前已經降到4%,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高等教育機構的毛入學率達到25%以上。相比之下,印度仍然有30%的文盲率,這會直接影響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為很多基本的現代工作崗位難以雇傭文盲勞工。
其三是對發達經濟體開放。日本的經濟學家曾經發現經濟發展的雁陣模式,那就是,一群國家中首先有個別國家起飛,然后再帶動鄰國。我們更加仔細地研究了這一現象,發現這并不完全成立,因為也有例外,比如以色列,其實現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但鄰國中并沒有發達國家。
我們認為,這種雁陣模式背后的機理是,一個經濟體要發展,必須要對發達國家開放,而鄰國之間一般是經濟開放的。具體說來,要實現“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一個國家必須與經濟發達國家進行貿易和投資的交往,該國的技術水平、商業理念、社會意識由此會不自覺地向發達國家靠攏,其收入水平和生產效率也會不斷提高。以色列的主要貿易投資伙伴是歐洲和美國,日本曾經的主要貿易伙伴是美國,韓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是美國和日本;在歐洲,愛爾蘭和西班牙的主要貿易伙伴是其他發達的西歐國家,這自然而然就使得這些經濟體不斷學習發達國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