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何以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舞臺上一枝獨秀的同時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卻黯然失色呢?細究個中原因,易觀咨詢認為客觀環境上的差異,如文化傳統、經濟基礎設施和用人環境等是造成目前中國企業家表現不佳的主要約束條件,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但是對于企業未來的新發展,國內企業家群體應該更有使命感,通過自己的戰略洞察力和創新精神來引導企業走向輝煌。
從客觀的差異性來看,首先是文化傳統上的差異,印度近百年的殖民地的歷史雖然并不令人愉快,但是英文的傳統和大批受過良好西方式教育的企業家群體使得印度在融入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的過程中實現了無縫的連接。印度財政部長亞什萬特.辛哈(Jaswant Singh)甚至將印度企業家人人都會說流利的英語稱為促進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這種優勢也使得印度在融入全球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切入知識經濟的核心如軟件制造業和金融服務等行業,并迅速賺取新經濟所帶來的優厚回報。在此方面中國企業家的差異是巨大的,只能隨時間的推移和對外開放的深入而逐步縮小。
其次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方面的差異,包括法律制度,產業發展政策和融資體制等方面。印度政府除了提供法律制度和市場規則的基本框架之外,它在更多時候充當的是私營部門的服務者的角色。而在國內政府更多的是從鼓勵國有企業脫困和發展的角度來制定政策,私營經濟的市場準入甚至落后于外資經濟,這種情況直到最近兩年才有根本性的改變。從融資體制上而言,印度金融體系的效率更高,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直到2001年,印度的銀行資產中僅有大約10%屬于不良貸款。而且企業融資也已實現多元化,印度公司對來自于贏利的資金的依賴要比中國公司低得多:它們的運營資金中僅有27%來自于贏利,而中國公司運營資金的57%必須依賴于贏利。
再次是用人環境上的差異。印度除了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儲備庫外,在企業內部還擁有非常完善的領導人才培訓體制,如企業自辦的研究院,商學院,輪崗制和導師制等都得到了很廣泛的應用。對于優秀的有潛力的領導人才的培養更是列入了企業發展戰略中。與之相比,國內不但企業家人才儲備不足,而且許多企業在用人上受到的行政掣肘較為明顯,功利和短視傾向也十分突出,這阻礙了大批成功企業家的涌現。
由此分析,發展環境的先天不足使得國內企業家的選擇受限,利用低成本的勞動力等要素驅動發展模式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聯想依靠“貿工技”策略成為國內行業的領導者,華為憑借革命集體主義實現走出國門的發展,實際上都是國內企業家在客觀條件有局限的情況下的一種變通選擇。但是隨著發展環境的日益改善,中國企業的成功將更多的取決于企業家才能的發揮。易觀咨詢認為以下兩點對于企業家的長期成功是必不可少的:一是企業家的戰略洞察力,二是企業家的創新精神。
首先,企業家要有戰略洞察力。今日的中國更像是19世紀末的美國,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會,也是企業家發揮雄心和實現夢想的絕佳時代。任何有理想的企業家不應該僅滿足于亦步亦趨和摸著石頭過河,也不應該僅著眼于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應該擁有遠見和夢想,站在全球化競爭的角度,在紛繁復雜中找到線索,在混沌不清中抓住先機。印度企業家在新經濟中獨特的戰略定位,別具一格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和其戰略遠見密不可分的,并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幫助其維持目前的競爭優勢地位。
其次,企業家應該增強創新意識。在信息化的社會中,信息流動如此之快,信息的不對稱性也大大降低,這些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新技術新工藝很快就被模仿,創造競爭優勢越來越難,維持時間越來越短,其結果是“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國內企業在過去二十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中一直處于摸索和學習中,原創性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學、經營模式,突破性的技術工藝發明都很少或者沒有,我們雖感遺憾,但是可以理解。這種局面在未來卻必須改變,因為我們現在所憑借的要素上的成本優勢隨著世界其他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必將難以為繼。創新也許是最佳的選擇,我們的企業家應該創新性地利用資源、人才和制度安排,在企業內形成創新的氛圍,創新的動力和創新的激勵,不斷的創造差異化,在全球競爭中形成中國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也才能創造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在未來的輝煌。
更多知識,請點擊李教授官方網站:https://www.lijiangt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