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消費市場千變萬化,似乎給企業帶來了很多發展機會,但是,市場機會越多意味著客戶要求越高,對企業的生產能力要求越強,對企業的服務質量要求越高。只有了解這些變化,識別這些變化,研究這些變化,管理好這些變化,才能發現企業發展的機會,從而把機會、資源和目標結合在一起找到取勝的思想和方法。這樣的管理才能談得上是戰略管理。
變化有時候意味著機會,也有時候意味著企業之前擁有的資源瞬間貶值,好像從萬丈高樓一下子打入十八層地獄一樣。如果不明白這一切還依賴之前的資源來發展,也會做出錯誤的決定。若企業之前擁有的資源,在時代變化面前已經貶值時,就要當斷就斷,選擇合適的機會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不要被動地等著被時代所淘汰。比如,在面對客戶的消費需求發生變化之前,在原有的設備生產線、供應商等等資源瞬間貶值時,就應該識時務作出明智的選擇,或者另起爐灶,或者改造設備上新產品。
一次培訓中,有個企業家問:“李教授,我想制造飛機,能不能做?”我沒有直接回答他能做還是不能做,而是告訴他,要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有沒有市場,國家允不允許你做。因為飛機是特殊行業,國家的決策對該行業的發展影響很大,要關注國家的決策、國家的發展以及政治變化和經濟變化。
其實不獨是飛機行業,做其他行業也需要對國家發展形勢進行高度地關注。分析這些是為了看清中國未來戰略發展機遇。中國未來10年到20年仍然是一個戰略機遇期,今后5到1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期。
第一,我們國家現在對外采購量5年之內要達到10萬億,這個采購量非常大,這是中國市場提供的機會和中國社會存在的機會。
第二,我們的經濟增長10年之內GDP翻一番,我們的人均收入翻一番,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會一起見證中國品牌的崛起。大家知道,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制造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比較遺憾的是,我們的品牌沒有提升,沒有涌現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但是,今后10年,必將是中國品牌崛起的時代,正好發揮大家的用武之地。企業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有著國外工作、生活經歷,你們有國際視野,熟悉西方的運作方式,又了解中國市場,有資本支撐,到那時可以把中外市場對接起來,雙品牌運作,打造更多的中國品牌。
第三,今后我們國家將從出口投資變成國內消費。過去我們國家是出口投資多,以后會逐漸變成國內投資多,出口減少。這意味著出口在國內經濟中的地位下降,國內消費在經濟中的增長提高。
一次,中央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采訪我,問我怎么看待目前我國貿易進出口方面的變化,我回答說:“十八大會議上中央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說法,第一,要發揮國內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基礎性作用,第二,要發揮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這兩句話說明國內消費會在經濟消費中起基礎性的作用。
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我認為今后5~10年一定伴隨著中國品牌快速成長的階段,大家一定要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
還有一點,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未來必將是人口資源主宰世界。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22年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居住在亞洲。這意味著什么嗎?意味著亞洲不僅僅是世界經濟中心,而且還是世界人口中心。廣泛的人力資源支撐將會導致亞洲的崛起。
值得自豪的是,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未來,人口將成為我們的優勢,這些優勢會形成輻射效應,中國的重要城市無論從發展規模還是從發展水平來說,都將不亞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我給大家講這些東西,大家覺得有用,這說明什么?說明信息的重要。如今企業要脫穎而出憑什么?信息。信息就像信鴿一樣能及時為你傳達外部環境的變化。因此研究企業的發展戰略首先需要對信息給予足夠的關注度。企業所面臨的形勢其實就是各種信息的綜合反映。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在上海、北京做企業比較容易,在西部卻不容易做成?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上海、北京的信息量大,西部信息有些落后,與北京、上海的信息不對稱。
企業家要避免自身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就必須具備戰略眼光,不僅要能看見眼前的發展趨勢,還要能看到長遠,看到未來。比如,前幾年炒股熱,很多人看到別人炒股賺錢也忍不住瘋狂一把,結果賠得找不著北,原因就是他們總是事后得到信息。他們買進的時候往往正是賣出的大好機會。
所以,21世紀最大的資源不是你有怎樣的能力,而是你能不能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大家培訓結束后,識別資源的能力提高了,遇見資源的機會多了,這就是利用信息能力提高的證明。
總之,新經濟環境下,一個企業的成功往往是戰略管理的成功,往往是領導者有戰略思維的表現。領導者沒有戰略思維,企業戰略必然出問題。企業戰略有問題,單純依靠改善內部運營效率,業績改善的效果必然有限。
著名管理專家、商業模式設計專家李江濤教授《商業模式實戰訓練營》課程內容:1、完整學習商業模式設計的方法;2、學習商業模式設計的流程及內容;3、獲得商業計劃書撰寫模板;4、從投資者的角度分析商業模式設計的要點;5、對咨詢企業商業模式案例進行剖析指導教會企業家分析商業模式的好壞;6、現場針對學員企業某個項目商業模式進行設計、演練;7、針對學員的企業問題進行一對一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