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團隊的時候,到底是應該因人設事,還是應該因事去找人?
小米的做法是因人設事,就是先搭班子后創業。初創的小米公司有大規模的人才需求。當它在短期內需要成百上千個工程師加入時,它就不可能先招一堆Manager,然后再招小兵,而是市場上有哪些合格的人,都先招進來。這樣一來,如果還有層級安排的話,就很容易出現A在原公司是B的下屬,但A比B先跳槽到小米,那么B跳槽到小米之后,到底是該安置成A的領導,還是A的下屬?繞開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管人才原來是什么級別,只要加入小米,大家都重新來過,沒有級別,只有待遇上的差異。
2009年初,雷軍經李開復介紹認識了林斌。林斌當時是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四大金剛之一,主要負責谷歌移動的研發和Android系統的本地化工作。
手機發燒友遇到Android系統的專家,注定有聊不完的話題。兩人一見如故,關于移動互聯網產業和手機產品他們經常從早聊到晚,有時候抬眼一看時間,往往已是凌晨兩三點鐘。之后,林斌離開谷歌,開始與雷軍合伙創業。
2009年11月,雷軍挖走金山舊部黎萬強,為小米覓得一個“互聯網新營銷旗手”。差不多同一時間,林斌也帶來了他在微軟的舊部黃江吉,后來負責米聊、小米云服務和小米路由器三個項目。
2010年年中,林斌在谷歌的舊部洪峰也加盟小米,這個聰明絕頂的“科學怪人”就是后來的小米機器人之父。
2010年10月8日,原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正式入職小米。在尋找周光平的同時,雷軍意外收獲了前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劉德。周光平博士曾主持設計“明”系列手機,手機行業的經驗無可挑剔。而劉德則是頂級設計院校Art
Center畢業的工業設計師,主要負責掌舵手機的工業設計。
就這樣,小米完成了初創階段高端團隊的組建。
在搭好班子后,就要為企業發展定戰略。由于小米最初的人馬,絕大多數是做軟件出身,因此小米就先從自身最擅長的軟件開始試水,再做操作系統,進而從操作系統發展到手機硬件,最終滾動整個市場。有了戰略,小米公司真正開始運營了。
小米的做法充分說明了因人設事的重要性。先搭班子,后定戰略,先要有一批志同道合、有著共同理想的人,然后,才能基于這批人自身的特點定出最能發揮這批人長處的戰略。企業的戰略是基于辦企業的人而制定的,而不是相反。
摘自李江濤教授新書《小米,是否明日黃花》
內容簡介:
公司估值5年翻了300多倍,“小米帝國”是怎樣煉成的?
成為巨無霸的小米將何去何從?
小米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本書通過分析小米近幾年快速崛起的成功基因,從老板、管理、戰略、研發、營銷、商業模式等高度全面梳理了小米的可以復制的模式,給傳統企業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鑒。與此同時,本書更從小米的危機中給讀者指出某些不重蹈危機的法門,凸顯作者獨立的反思精神和專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