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或許,許多人把這句話看成是一句蒼白的口號。但于李嘉誠而言,這確是實實在在的概括。我一口氣讀完今天報紙上關于李嘉誠的報道,心中不禁感嘆:我們只是看到李嘉誠的財富有多大,他的事業王國有多大,而恰恰沒有看到他的內心有多強大。
而今,李嘉誠的商業版圖遍布全球52個國家,從事的產業,橫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個領域。集團員工超過26萬人。相比于這個極其龐大的事業王國,李嘉誠卻領悟到:“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看完整版的報導,我才深切感受到,李嘉誠心靈的豐富程度遠遠不遜于其事業王國的豐富與精彩。
報紙上例舉了這樣的事例:“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后,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關于工作習慣,最為著名的細節是李嘉誠的作息時間: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后起床。”
“李嘉誠的辦公室陳設非常簡單,桌面上干凈得一張紙都沒有,因為多年來他堅持今日事今日畢。”
“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雖為華人首富,但李嘉誠卻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
以上這些事例,再平常不過。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曾經做過,然而,我們任何一個普通人卻無法將之一一堅持。單是這一句“今日事今日畢”,我們就沒法將之貫徹始終了。而堅持每晚的讀書,堅持學英文,這需要很強的勤奮和自律精神。而始終以笑臉迎人,那只有內心極其強大的人,才能夠一貫保持身心的舒暢,遇事不急不躁,游刃有余。
如果以上這些事例都不足以說明李嘉誠是一個內心豐富、強大的人,那么,請來看看李嘉誠說過的這樣一句話:“如果真的要寫墓志銘,我會選擇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滿斗志的兩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當我看到這八個字的“墓志銘”時,內心怦然一震。如果不是對人生有過最深刻思考的人,根本不可能把之道出。“無我”這兩個字,有著佛家出世的意味。佛教認為,世間上煩惱的根源是在于自我的存在,人生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你的內心充滿了各種欲望,有著貪念、執貪、愛念、恨念,所愿未得,就會產生痛苦。于是,佛教主張一切存在本為空,終極指向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當一個人覺悟出“無我”時,物我兩忘,倘能滅盡煩惱,達到涅槃之境,身心泰然。但是,這種“無我”的境界,卻往往窮其一生都未必達得到,君不見,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嗎?種種的心魔與惰性頑強得讓人無法超脫“自我”的樊籬,固步自封,井底觀天。所以,追求無我,實質為追求一種宏大的精神境界,一個人在“無我”的情況下,才能包容天下,胸懷萬物,處事泰然,超然物外。然而,這種追求無我的過程,本身又是一個建立自我的過程。如果把自我看成為一種鮮明的個性,那就需要不斷的磨礪與精進,這種“無我”的境界恰恰就是另一種“自我”的表現。
建立自我,追求無我。似乎矛盾,實為一體的,“自我”即“無我”,“無我”即“自我”。這句話蘊涵著非常深刻的哲學與宗教意識。于是,李嘉誠的這一句墓志銘,很快也將成為我的座右銘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嘉誠的辦公室掛著唯一一幅書法作品,可見,這幅作品在他心中的地位。“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這24個字濃縮了我國古賢集儒釋道的人生哲學,給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重要啟迪。所謂“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就是胸懷遠大抱負、只求中等緣分、過普通人生活;“向高處立、尋平處坐、向寬處行”,則是看問題要高瞻遠矚、做人應低調處世、做事該留有余地。報紙上說,這句詩是語出左宗棠。然而,這句詩最早的出處應源于《論語》。《論語》的原文是這樣的:“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大意就是,要想得到中等的結果,就必須以上等的要求來做;如果想要得到上的的結果,就必須以更高等級的要求來做。如果《論語》的這句詩,說的是人生要志存高遠,那么,左宗棠的這兩句詩更是一種完善,不僅僅勸人立志,更有處世的積極意義。
李嘉誠的辦公室位于70層的“長江集團中心”頂樓,兩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外,維多利亞港的景色一覽無遺,幾十座標志性的摩天大樓一同分割出香港標志性的天際線。香江之上,貨輪、游船來往其間,不舍晝夜。或許,此情此景,正暗喻了李嘉誠傳奇一生的高度與寬度,他縱橫捭闔,意氣風發,他的事業高度我們普通人的一生都難以企及,然而,他在建立龐大的事業王國的背后,卻離不開勤奮、自律、自省的精神內核,離不開一顆強大而豐富的心靈。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思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