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1、《塋原總錄》 為宋代風水著作
《塋原總錄》為北宋仁宗年間楊惟德所撰。但是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的余格格同志據《塋原總錄》的著錄情況、篇章內容以及與北宋《地理新書》的比較,認為此書乃后人托名所作,其成書時間當在宋末元初,而非舊傳撰于北宋慶歷元年(1041)的楊惟德之作。其中關于磁偏角的記載亦較晚出現,實際上糅合了胡舜中《地理新法》中記載磁偏角的內容而成。
《塋原總錄》最令后代感到震撼的內容,并非風水理論,而是:
客主的取,宜匡四正以無差,當取丙午針。于其正處,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
這句話就是發現了地球的磁偏角的最早紀錄。
2、洪范五行
《塋原總錄》講:子寅甲辰巽辛戌申屬水,乙丙午壬屬火,艮卯巳屬木,酉丁乾亥屬金,癸庚丑未坤屬土,此名大五行(注:洪范五行又名宗廟五行、大五行),蓋五行之變體也;唯地理家用之;其分屬之理淺惑皆不能考,雖或得之,亦多穿鑿,未盡其理,古今用之極有征驗,陰陽之妙有不可詰,此殆如醫家之用五運也,故今遵用之。
與當時由王洙所編撰之《地理新書》,再對照上述所謂吳景鸞《奏疏》,并比較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廣古今五行志》云:
五行變異,敘其征應,蓋為《洪范》之學者。自古術數之學多矣,言五行則本《洪范》,言卜筮則本《周易》,近時兩者之學殆絕,而最盛于世者,葬書、相術、五星、祿命、六壬、遁甲、星禽而已。
可以推論,洪范五行應是宋朝術家理論之重點思想,而正五行理論推測直至宋末元明年間,方在風水理論中漸漸抬頭。
其實,清初之湯若望案后,皇家采納南懷仁等人之意見,確實有一短暫時間采用洪范五行理論;然而,從明末清初各種風水著作中得知,當時正五行風水理論,已經廣遍于民間社會而流傳至今。
因此,依據上述古文獻之記載,諸如《祛疑說.大五行說》所謂: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兩說,莫之適從。
以及《謇齋瑣綴錄》:地理之學非一家,各主一說。……宗廟一家,顛倒五行,往往人指為《滅蠻經》。然用以立向消水,吉兇比于諸家多驗,而時師莫能究其立法之因。……此皆本于納音納甲以起例,故用之吉兇,比諸家多有驗,固不可以為滅蠻經而不之用也。
比較后無庸置疑地,所謂《滅蠻經》之說,應是在宋朝年間即有爭議;而湯若望案冤獄的發生,僅是楊光先等人將《滅蠻經》之爭議擴大為政爭,且將清初之前,不同風水理論門派之術家們暗中較勁的現象,正式表面化而浮上臺面而已。
風水五行學傳人陳益峰,農歷丁酉年四月二十八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