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陳益峰
1、五行屬性
五行一詞來源于“五材”,本指自然界中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五種東西:木火土金水,后來被引申為五大類相關的物質或現象,“五材”的概念逐漸轉變為“五行”。根據《尚書·洪范》的記載,五行的屬性可歸納如下:
木曰曲直:曲直描寫的植物的生長狀態——向上、向外、條達舒暢;
火曰炎上:炎上是火的特性——炎熱、向上;
土爰稼穡:稼穡本為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獲,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長,落葉歸根——受納、承載;
金曰從革:革是變命,金的特色質重、清潔——質生、清潔;
水曰潤下:潤下為水之特性——滋潤、向下。
2、五行與中醫
在中醫中,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人與自然相統一,天有五行,人有五臟。人體臟腑根據其功能特點,可分為五大類,與五行相類:
肝主疏泄,主持人體氣機的調節,屬木;
心主血脈,血的運行及溫煦賴于心之陽氣,屬火;
脾主運化,氣血生化之源,屬土;
肺主宣降,以降為和,有清肅之性,屬金;
腎主水,氣化之源,屬水。
3、五行與五臟
五臟與六腑相表里,通過經絡、氣血津液與四肢、九竅等人體其它功能、結構等形成五大類功能系統,從而溝通表里內外,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在生理和病理中相互影響。
這些內容可歸納如下:
木:肝與膽相表里,肝在志為怒,在液為淚,在體合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
火:心與小腸相表里,心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開竅于舌
土:脾與胃相表里,脾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體合四肢,主肌肉,其華在唇,開竅于口
金: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在志為悲(憂),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
水:腎與膀胱相表里,腎在志為恐,在液為唾,在體合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于耳、二陰
這部分內容的解釋,將在藏象學說一章中進行詳細的闡述。
4、五行的生克
組成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和現象,其內部存在密切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一方面可以促進事物的發生、發展,另一方面又相互抑制、制約,使自然界萬事萬物處于一定的發展規模和范圍。前者稱之不相生關系,后者稱之為相克關系,歸納如下:
相生: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另一行具有促進、助長、資生作用的關系;相生為母子關系。
相克: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另一行具有抑制、制約作用的關系。相克稱為承制關系。
五行相生的秩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環無端;相生的關系又稱為“母子”關系。
五行相克的秩序:木克土,土制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環無端。
五臟配五行,五臟之間亦存在如此生、克關系,五臟的相生、相克是臟腑發生、發展的基礎,在這種生、克的作用下,人體內的臟腑之間達到了一種平衡狀態,如果這種平衡狀態因為某種因素的影響所破壞,則導致疾病的產生。
5、克中有生,生中有克
從五行的相生關系中按任意順序提取三行,則可發現“生中有克”的特點: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金則克木,即“生中有克”,使事物的發展被約束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不可太過,所謂過猶不及。
而從五行的相克關系中按任意提取三行,則可發現“克中有生”的特點: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而木則生火,即“克中有生”,使事物之間的制約不至于產生“相滅”的后果。
——風水學傳人陳益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