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共睹,目前各行各業都很蕭條。到底是什么出了問題:是營銷,是銷售,還是其它?
中國營銷人第一次面對如此艱難的境地,就像掉進井中的悍牛,無處著力。當然,中國營銷人也第一次獲得如此從容的“好環境”---業績不佳卻不受指責---所有人都第一次破天荒地認為業績不佳并非營銷人的過錯。
所有人都必須反思,尤其是營銷人。
反思什么呢?我們到底懂不懂營銷?到底對營銷了解多少?
我給出的反思是“營銷的邊界”。認為一方面中國企業對營銷的理解相對狹隘,另一方面又把營銷的作用無限放大,尤其是那些“營銷牛人”。
營銷無非是發現目標顧客需求并為滿足其需求提供方向、方案。真正滿足目標顧客需求的是依據營銷提供的方向、方案而進行的研發和制造行為的成果---產品或服務。
目前不乏產品與服務,甚至還有些過剩。問題是這些產品或服務勾不起顧客購買的欲望。在多數手機業績慘淡的情況下,蘋果5卻供不應求的現象很能說明問題。
中國需求不旺?出國的人卻恨不得把垃圾都買回來。前段時間出國旅游,我看同行的人像饑渴一樣地搶購沒用的東西,簡直痛恨自己是營銷人。
我是個超級煙民,最遺憾的是抽不慣外煙,最緊張的是未來可能會抽不起煙。外煙無非是十元一包,而國內能抽的煙少說也得二十元。而如果想在能抽的基礎之上再體面一些的話,一月少說也得兩三千---這大概相當于我作為一個教師的基本工資。而扯淡的是,煙草系統的“營銷人員”基本上是營銷盲。
給我的印象是,因為熟悉了營銷,我們反倒不知道如何營銷了。也許,我們應該反問:我們所理解的營銷、掌握的營銷,到底是不是營銷?
市場營銷有四個支柱:目標顧客、顧客需求、協調營銷和盈利性。中國企業經營體系的協調性是否存在嚴重的問題呢?擬或,中國企業的經營體系是否存在嚴重的缺陷呢?
也許,在大躍進(或者大踏步邁進)之后,我們的思考和努力應該回歸到本源,去做些諸如ABC之類的基礎工作。ABC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提升企業體質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塑造不投機取巧、真抓實干和立足創新的企業精神,是中國企業再造的核心工程。
一些可以明顯觀察到的現象是:曾經的營銷知名人士沉寂了,成為了過去;新出現的營銷精英沒有形成什么主流認識和觀點,說得更明白些,他們對業界沒有產生什么影響力;甚至,連營銷也不像以往那么“火”了。
這到底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