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看我國歷史上磨練意志的經典案例: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于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后,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于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后自殺。后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十年,要在十年里持續性的保持一種艱苦奮斗的狀態,光靠所謂的意志是很難實現的。越王勾踐之所以能做到,臥薪和嘗膽這兩個措施起到了相當大的“落地”效果。
類似的例子還有錐刺股,頭懸梁。意志就像是一棵樹苗,需要持續的吸收水分,只有能持續性的獲得水分的滋養,才能真正變成堅不可摧的大樹。臥薪、嘗膽、錐刺股、頭懸梁都是制造信息去滋潤、培育意志的手段。
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培養自己的品質,要磨練自己的意志,不要僅僅停留在心態、品質和意志上,而是要在信息上多下下功夫。
要培養自信心最好的辦法不是“念經(我很自信,我很自信)”,而是實際的成功,許許多多的小成功持續的滋養,就會自然形成自信。第一個成功,哪怕是小成功,甚至是有別人的幫助的小成功,也是自信心的基礎,這就是許多企業在培養銷售人員時所強調的“第一單效應”。
想要養成跑步的習慣,最好的辦法不是“念咒(不跑不行,一定要跑)”,而是盡量去發掘跑步中令自身愉快的細節。比如跑完后確實舒服了,比如路邊的風景不錯。有個大學生朋友介紹跑步的經驗,告訴我,剛開始的時候不是數自己跑步的圈數,而是在數見到的美女數,時間久了,美女個數忘了,跑步習慣卻養成了。
想培養小孩的藝術思維,最好的辦法不是“打坐”,去學習藝術,或者去學習“欣賞”藝術,而是盡量帶他出去接觸大自然,高山、大海、草原、沙漠、湖泊等等。要讓一個沒見過大海(真實的大海,而不是電視圖書上的大海)的小孩去領悟大海的浩瀚是不明智的。真正的領悟、感觸、想象最終都來源于對大自然、對社會最本真的體驗,而不是圖畫上被加工后的表現。
這些,都是因為信息決定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