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關于共產主義
對于實現共產主義的理論,馬克思認為首先要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階段,當社會主義建設達到政府、商品生產和貨幣經濟會完全消失后,即由社會主義社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是怎樣的呢?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階級的集體生產的公有制社會。該社會的公共機構非常發達,城鄉差異,人與人待遇差異和社會分工會完全消失,人人都能得到科學完善的教育與醫療,人人為共同的理想目標奮斗在不同的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科學的工作休息著。
馬克思還描述到: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人人都能得到極大的滿足!人人都自覺、自警、自控、自制、自尊、自愛!人人都在工作學習著,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自身素質,彌補自身缺陷和過失,改正自身錯誤,追求至善至美!每個人都在自發為一個共同的理想奮斗!
一、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的思維盲點或誤區
這種理想化的社會模型思想其實是馬克思對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烏托邦》一書思想的繼承。與烏托邦社會不同的是,馬克思承認資本主義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歷程,并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力將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奠定足夠的物質基礎。馬克思認識到再具理想精神的王國都不能沒有物質基礎,生產力足夠發達、物質條件足夠豐富是進入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
但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對以下問題似乎存在思維上的盲點或誤區:
1、所有生產力發展均基于資源,地球是一個相對封閉系統,資源有限,共產主義社會如何在不掠奪、不剝削其它國家或民族的情況下保證資源的穩定供應?
2、地球上的眾多的民族、部落、國家正處于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生產力生產關系均不相同,當貨幣經濟消失后,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結構如何與周邊環境進行市場對接?
3、共產主義社會國民的精神素養是否與生產力發展同步,是否會受到周邊環境私有制市場因素的影響,如何保證所有國民均具高尚美德的精神境界?
4、在沒有政府情況下,共產主義社會的公共服務機構是否需要發布指令或協調的管理系統,如何保證服務機構人員在復雜性問題的處理上具同樣價值標準?
5、共產主義社會是否需要對國民各類工作進行績效和價值評價,對評價結果的處理如何來保證國民沒有情緒或抱怨?
……
以上這些問題如不能解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只能是空想共產主義。
二、共產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性屬性的終極意義
人類文明在人性的主導下,受各類價值觀支配著產生了“主義”。但所有主義本質上均是階段性的,唯有人性屬性才具終極意義。共產主義理論中所謂“人人都得到極大的滿足,人人自覺、自警、自控、自制、自尊、自愛”及社會公平,沒有剝削沒有階級矛盾等,無不是對人性理想訴求的滿足。
但馬克思一生探尋的更多是社會這個小系統,因此得出的思想結論雖然在某個歷史階段具備一定正確的指導性。但終究生于某個歷史階段,思想也受制于當時文明的影響,無法不成為歷史。除非其真能洞察生命真實、宇宙真理,對人性演繹的民族屬性、文化屬性、學科趨勢、科技趨勢、社會歷程,及生命時空的創生具足夠洞察。
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市場經濟之所以具強大生產力,追根溯源不過是抓住了世道人性極度“為我”的人性本質。馬斯洛關于人性“安全、生理、社交、被尊重、自我實現”的五層次需求論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治理和企業經管理論。而平衡“我性”則是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追求的總體思路,西方謂之民主、平等、自由。地球上發達國家的高福利政策、完備的法制保障、貧富差距不大等均是其體現。
平衡“我性”還是宗教踐履道德修養的生命修為。一般具影響的宗教均在善道上體現,雖很容易贏得信眾,但落于二元辨證,根源是對人性之“我性”認知不足,大智慧難以成就。
唯獨中華文明的傳承,雖也創宗立教,卻能海納百川,融合萬學,超越二元對立,超越善道,太極歸一歸真,無不是以人性洞察為本,以大智慧為歸。如傳承幾千年的《易經》智慧文化,本土教的核心智慧經典《道德經》,被中國文化同化了的佛學最核心宗派——禪宗頓悟禪脈《壇經》等等。禪宗由于對“我性”之“我執”的心性源頭作直接的觀照,所謂“明心見性,直指本性”,在人類所有學問體系中再沒有比它更具大智慧性,更具頓悟機緣的了。(限于篇幅,這里暫不展開)
另外,現代科學科技的發展也無不是對人性功能的外化。我在最新著作《頓悟》“未來的大腦化趨勢與現代文明的覺悟”章節有詳細闡述,具體可登陸融通智慧學網站www.glswpx.com查看。
人性屬性對生命來說具終極意義,誰能以之為方法論可直接頓悟大智慧。哲學方法論如離開了對人性之“我性”的源頭觀照,必然會偏離真實。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更多建構于人性陽的善的一面,落于二元矛盾。在矛盾中糾纏,無法達到認同,不可能圓滿,更談不上智慧指導,這或許正是很多共產黨員和老百姓對共產主義缺乏真正信仰的根源。
三、共產主義如何實現?
當前,在信息科技的引領下,第三次工業革命、新能源、環保經濟、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云服務、3D打印、互聯網金融等等新思想新理念層出不窮,人類文明已進入大數據時代。人類未來文明形態似乎正越來越虛擬化、空心化、大腦化,其對社會生產力將構筑怎樣的力量。物質與意識、唯物與唯心的邊界正在模糊。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以歷史的視野,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拘限也終將要走入歷史。
如何創新理念?怎么修正理論?新時代是否意味過去的均要否定?未必。
共產主義為什么一定要“共產”?“共”與現代科技云計算、云服務的“云”概念其實具異曲同工之妙,均意味著必須打開。打開什么?打開原來“我的”或“為我”的局限,打開資源才能共享,打開就能創生更大價值。當共享的資源越來越廣泛,普適到生命的全部,生命的資產必因“共產”而“大同”。
所以說,在核心價值觀上,共產主義還是符合人性未來發展趨勢的。但其思想建構似乎不太符合未來的發展真實,讓人看不到未來的可行性。個人認為,共產黨的理論工作者們應具海納百川的心量,應站在中華智慧文明對宇宙生命真實真理洞察的高度,以大無畏的氣魄和勇氣,以人性大智慧來審視歷史與前瞻未來,方能真正發展共產主義理論。因為沒有大智慧作觀照,世道一切均不可能圓滿,共產主義體制也不會例外。
作者也深知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特別是民心因素會決定一個政黨對理論信仰的選擇和發展程度。雖然本人人輕言微,但共產黨中國正處于一個歷史的關鍵節點上,如能扛起一面舉得起的大旗,哪怕有些補丁,必定意義非凡。終究是一個機緣,姑且對共產主義理論的發展思路建言如下,以為參考:
1、不能顛倒了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以前的計劃經濟其實是以理想化的共產主義生產關系來設計生產力結構。
2、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并非“初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將是未來共產主義思想的構建主體。生產資料公有制并非共產主義創建的必要條件,以生命修煉、精神提升為引導的公益、自愿捐贈等創建富裕資源公有制基金,與生產力私有化形成雙軌制共產主義未必不可。(企業做成善業乃商業資本的必然歸宿,有興趣者可以參看我《頓悟》一書“資本的最終歸宿與生命的覺悟、運數”章節www.glswpx.com )
3、共產主義社會精神層面應融合宗教,又超越宗教。如只倡導陽性一面的善道,并非根本,最易造就偽善、偽君子之流,根本解決之道在“覺悟”理念,此以禪學最為圓滿。超越矛盾二元,開啟心智,升華人之心性是唯一必然。“德不孤,必有鄰”,明心見性智慧將是未來共產主義精神層面的和諧統領。
4、可行才具力量,如果對人性正常訴求之欲望不懂得平衡和智慧構建,一味地按需分配來滿足必定成為不可信的空話。如何平衡和引導人性之欲求,如何進行道德建設是未來共產主義思想建構的關鍵。
5、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是最具現實意義的未來共產主義思想。
6、共產主義沒有終極意義,應始終保持其動態的科學性,將隨著社會未來趨勢的發展而發展,須為理論的自我完善而建立理論。
劉碩斌
2014年4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