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是大腦和神經系統及肌肉運作機能產生的思想、情緒與身體的反應,而動力是壓力的另一個面向,壓力就是動力的小名,是不同的動力狀態,壓力小=無聊,壓力大=無耐,壓力適中=動力,這在每個人身上又有極大的個別性和差異性,對每個人而言都是極個性的問題。
動力不足往往產生于我們對愿景的不清,或降低愿景以求在情緒上變得舒服引發的;動力無耐和我們內心中的焦慮和恐懼關聯,我們永遠害怕失去,就調用更多的身體資源來達成,所以即使達成了,也擔心失去;下面我們通過在思想、情緒和身體的角度上探索一下壓力和動力。
思想,最容易限制我們的通常有兩個信念,一是我沒有能力得到我想要的,二我沒有資格享受這些,也就是“無力感”和“沒資格”,這是兩個特別深層的信念是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的,根植在潛意識中,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兩個比較難解決的挑戰。從教練的角度上這是一個信念轉化,當我們更多的看到事實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逐步轉化這個信念,從而轉變對愿景的追求信心,脫離到這個框架,最簡單有力的方法就是:坦誠的對面真相。
情緒,情緒對生命體的強大驅動力在于,其關聯了我們的神經肽,從而調解和調動身體器官的運作,比如在緊張的時候,血壓、呼吸和脈搏都會變大或快,任何的情緒狀態都會使用身體的資源,也就是使用身體的能量,所以把這些情緒能量用在和目標愿景上,你就會動力無限,相反,你就會壓力無窮。所謂正能量,很多人理解有誤區,認為只有正向情緒才是正能量,其實所有的情緒都是能量,用在你想要的方向上就成為正能量,用在你不想要的方向上就成為負能量。
身體,最新的科學發現肌肉記憶這個功能,就是說,當行為對肌肉反復的刺激,使肌肉產生了行為記憶,比如,讓自己的十指相扣,會發現,每次會有固定的手的手指是在上面,如果把另一只手所有的手指換上來,就會不舒服;又比如踢腿的幅度、刷牙洗臉速度.......甚至細心的人會發現自己每天上班的路線都會驚人的相似。這些肌記憶是我們身體尋求舒適的路徑,同時也會成為框框,框住我們的彈性與動力。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的行為,可以擴大彈性,激發好奇心,挖掘創造力...進而減少身體的障礙。
記得我還是一個經理的時候,我的老板說,他經常在遇到挑戰的時候就好好的睡一覺,第二天就有解決方法了,當時我們都把這當做笑話,還會經常說,總!回去睡了。 現在看來,那就是關于潛意識發揮的作用,據說愛因斯坦也有這樣的習慣,甚至相對論就是由他在夢中與光旅行發現的,他的一句話也是一個印證:我從來沒以理性的心發現過任何事物!
研究發現,一般人意識只占到5%,而潛意識占到95%;也就是說我們有大量的資源未被開發使用,佛教里講內求,我想求的就是這95%吧,發揮潛意識的前提就是我們要不斷的與其契合,有幾個重要的契合原則:第一,明確的焦點,因為潛意識對明確的焦點有回應能力;第二,清晰的選擇,因為經過選擇,潛意識的能力才能充分發揮;第三,坦誠的面對,因為真相才能調動潛意識;第四,言行的一致,因為單純的潛意識只能聽懂字面意思;第五,圖像的目標,因為潛意識識別圖像的能力最強;對待她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凡事告訴他真相;和他對話,問他的解決方案;改變自身行為習慣,影響他; 用圖像描繪愿景,指示他準備資源;調動潛意識,是激發動力面向的最大策略,也是最好策略。
壓力和動力更多的時候就是你的解讀與感受,適當的解讀,所有壓力都將是動力,這就是你對生命的選擇,任何人都有能力選擇活在激情四射的動力中,同時,也有權利選擇無聊糾結的壓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