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到2014年,如果評選企業界之最的話,應該會是這個結果:
最當紅的產品:硬的是小米手機,軟的是微信。
最有懸念的斗嘴:雷軍和董明珠的10億賭約。
最有收獲的公司:阿里巴巴和京東赴美上市。
最好學的團隊:萬科總裁郁亮帶領幾十人的管理團隊先后走進阿里巴阿、騰訊、海爾、小米取經。
無論是哪一項“之最”,都離不開電商和互聯網公司。
而真實地數據,也讓我們對互聯網思維不得不引起重視:2014年,聯想、海爾、萬科都是30歲,騰訊、阿里、百度都是15歲。30歲的三位大哥,總市值約600億美金。15歲的三位小弟,總市值約3000億美金。小弟超越大哥整整5倍!這種超越,如果看成是三大互聯網公司對三大傳統公司的超越,就會更有想象力。
即便如此,對于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卻并沒有統一的定義。
小米雷軍認為,互聯網思想就是:專注、極致、口碑、快!
搜狗王小川認為,互聯網思維就是:用戶量+免費+體驗至上。
《羅輯思維》羅振宇認為,互聯網思維=自由聯合+自動解散。
……
資料顯示,最早提出互聯網思維的是百度的李彥宏。在百度的一個大型活動上,李彥宏與傳統產業的老板、企業家探討發展問題時,首次提到“互聯網思維”這個詞。他說,我們這些企業家們今后要有互聯網思維,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聯網,但你的思維方式要逐漸向互聯網的方式去想問題。
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但這似乎也沒有說清楚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名哥還是覺得另一個定義——互聯網思維就是面向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方式——更容易理解一些。
從最早基于PC的桌面上的互聯網,到今天基于手機的移動互聯網 ,到谷歌眼鏡的推出,可以想見,以后鏈接進網絡的終端會越來越多,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將不可避免的被卷入這個時代。就像今天,你不使用微信就會變成奧特曼一樣。
互聯網的發展,到現在為止經歷了三個階段:
1、Web1.0:門戶時代。典型的特點是信息展示,基本上是一個單向的互動。從1997年中國互聯網正式進入商業時代,到2002年這段時間,代表產品有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
2、Web2.0:搜索/社交時代。典型特點是UGC(用戶生產內容),實現了人與人之間雙向的互動。方興東創造了博客中國,開啟了用戶生成內容的時代,典型產品如新浪微博、人人網等。
3、Web3.0:大互聯時代。典型特點是多對多交互,不僅包括人與人,還包括人機交互以及多個終端的交互。由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開端,在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將盛行?,F在僅僅是大互聯時代的初期,真正的3.0時代一定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智能生活時代,實現了“每個個體、時刻聯網、各取所需、實時互動”的狀態,也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互聯網思維指引下的新商業文明時代。
也就是說,在互聯網思維中,“人”的價值會更被看重。
互聯網社會,是一個網狀的社會,它沒有中心節點,也不是一個層級結構。雖然不同的點有不同的權重,但沒有一個點是絕對的權威。所以互聯網的技術結構決定了它內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平等是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在一個網狀社會,無論是個人的價值,還是企業的價值,都是由其與外界鏈接的廣度跟厚度決定的。你的連接越廣、連接越厚,你的價值就越大,因此開放就成為必須。
因此,互聯網商業模式必然是建立在平等、開放的基礎上,互聯網思維也必然體現著平等、開放的特征。平等、開放意味著民主,意味著人性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經濟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經濟。
農業文明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土地跟農民,工業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資本、機器(機器是固化的資本)、流水線上被異化了的人。
在知識經濟時代,最核心的資源,一個是數據,一個是知識工作者。德魯克說,管理在二十世紀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是讓體力勞動者的效率得到了50倍的提升。在21世紀,管理需要做出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貢獻,是讓知識工作者的效率得到同樣的提升。這種效率的提升,當然不是靠加班加點,就像大機器生產方式提升了體力勞動者的效率一樣,知識工作者,或者說腦力工作者效率的提升,一定也會借助于技術的力量?,F在看來,互聯網應當會成為這種技術的代表。
本文首發王一名微信公眾號:wangyiming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