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這篇稿子,是在萬米的高空。
一個封閉的環境,耳邊是飛行的噪聲,只適合睡覺、閱讀、或者思考。
名哥就是在睡了一覺,看完大半本雜志后,開始思考今天這個話題——目標。或者說,這個題目已經思考了太久,今天只是繼續。
雜志的封面文章叫做《生死海爾》,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寫這家企業如何實施它的網絡化戰略。2012年12月26日,張瑞敏啟動了海爾第五個戰略發展階段——網絡化戰略階段。這家從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有名牌的那一天起就是名牌的公司,攜數萬員工,在進行一個新的顛覆。
媒體上,這兩年風頭正勁的是小米,是京東,是BAT這樣的互聯網企業。雖然張瑞敏早在2000年就已經提出“企業不觸網就死亡”,但在諸多后進者面前,今天的海爾依然展示的是一個老大帝國的形象。可敬的,是內部永不停息的變革。有這種精神,誰知道,明天的海爾會不會是一個互聯網巨頭呢?
文章中,最觸動名哥的是張瑞敏引用管子的一句話“執一不失,可君萬物”。“一”代表目標。一個人,一家企業堅持自己的目標不放棄,那么天下萬物皆可為我所用。
前面幾篇文章,寫的都是關于夢想。在這個世界上,失去夢想的人固然太多,然而畢竟很多人依然在夢著,走著。然而,實現的又有多少?
更多的人,也因為這無法實現,從而不再相信夢想。卻未曾想到,在夢想與現實之間,需要一個怎樣的階梯。這個階梯,當然,就是目標。
如果你是一家企業的老板,看了前面的幾期文章,可能已經在編織,甚至可能已經在給團隊成員描繪一個絢爛的夢想,一個激動人心的愿景,一個偉大的使命,并且,就如何實現這一切約定好了規則——你的價值理念。
但員工一定還會有疑問:老板,這一切真的能實現嗎?如何實現?我拋頭顱灑熱血的跟你干,你不是在忽悠我吧?如果這是真的,我們該如何一步一步去實現呢?
這就是戰略目標所要解決的問題。
關于戰略,理論上的各種解釋太多,而且,大多解釋會把人弄得暈頭轉向,好像戰略是只有專家才能說明白,才能設計的東西,好像不加一些難懂的名詞在里面,就不足以顯示戰略的高深。在這里,我更愿意采用杰克·韋爾奇的提法:“戰略不過是制定基本的規劃,確立大致的方向,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然后以不屈不撓的態度改進和執行而已。”
這里的關鍵是,戰略只是一個基本的規劃,大致的方向。因為沒有人可以對未來進行精確地計算。當年,我咨詢公司的同事為萬科制定十年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從2004年到2014年,10年時間達成1000億銷售額的目標。在當時,這個目標看起來是有些不可思議的,那時萬科的營業額不過90多億,離1000億還太過遙遠,就像從深圳到珠穆朗瑪峰之巔的距離一樣。然而,到2010年,萬科實現了這個目標,比預計的時間提前了4年!
這就是戰略目標的魅力,我們雖然無法精確地預知它——尤其當它是一個長期目標的時候——會在哪一天實現,但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卻會讓我們一步一步的接近夢想。可以說,戰略目標是用來回答我們的愿景,如何才能夠變成現實!是我們踐行使命,通往愿景的階梯,也是最近的愿景。
戰略目標的作用,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說明:
三個小伙子比賽跑步,距離是10公里。第一個小伙子開始,跑了半天也看不到終點,又不敢停下來,最后累的精疲力竭,一屁股坐在地上,卻不知道是否完成了任務。
第二個小伙子,被告知10公里的地方有一面紅旗,看到紅旗后就完成任務了。跑到6公里的時候,小伙子感覺快到了,于是開始沖刺,沖了半天,卻看不到紅旗。這才意識到知道沖早了,但體力已經消耗掉,導致后面的成績很差。
第三個小伙子,不僅知道10公里外的終點有一面紅旗,還知道,沿途每隔一公里就會有一個數字提示牌,提示當前距離是多少。這樣,每到達一個提示牌,就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抵消了跑步帶來的勞累,越跑越興奮,并且能根據距離剩余距離的長短來合理分配自己的體力,最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如果把10公里終點的紅旗比喻成企業的愿景,或者長期目標。那么每一公里的提示牌,就相當于年度目標。作為一個參照物,它的作用是提醒你的團隊成員,我們目前在什么位置,是快了還是慢了,應該如何調整?
作為企業,作為老板,要有公司的目標。我們稱之為戰略目標。
那作為員工,作為個人呢?
如果你是一名職業經理人,或者只是一名普通的員工,你是否應該問自己,此生,我該為自己設定一個怎樣的目標?
在事業上,我是建立一個自己的平臺?還是加入一個平臺,共同譜寫一個精彩的故事?
在專業上,我是要成為一名業內頂尖的高手,還是隨波逐流,在一個叫做單位的地方混著一天又一天的日子?
在財富上,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數字滿足內心的安全,還是等到有一天,老無所依?
在旅程中,要走過哪些精彩的地方?還是,讓自己重復三點一線的腳步?
在生活上,要給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愛人,自己的孩子一個怎樣的未來?
執一不失,可君萬物。
當你有一個目標的時候,上帝才知道如何去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