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里有一句話叫“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脾作為后天之本,是主運化水濕的,主升清陽。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氣被脾升舉至上焦,滋養心肺,并由肺布達九竅、四肢以及皮膚,清陽之氣出于頭面官竅,九竅就會通利。反之,當脾虛失健,導致清陽不升,濕濁不化時,就有可能九竅不通。因此,九竅有問題了,我們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問題了。
因此,要想知道脾胃是否出問題了,就從人的九竅來看。何為九竅?具體是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前陰尿道和后陰肛門。
(1)從口唇看脾胃
《黃帝內經》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于口”,“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這說明脾開竅于口,脾胃有問題有時就會表現在口唇上。
一般來說,脾胃好的人,嘴唇紅潤,干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發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干燥,且已經爆皮、裂口子,說明脾胃有問題。
脾主涎液。中醫認為涎與唾合稱為口水,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則涎液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進行吞咽和消化。
脾氣虛弱,其固攝功能就會失調,“涎”就會不聽話了,比如在睡覺時會流口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流哈喇子”。
為什么小孩子愛“流哈喇子”?因為小孩子的身體發育還沒有成熟,脾胃本身還弱,所以愛“流哈喇子”。如果經常性地“流哈喇子”,我們可以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2)從鼻子看脾胃
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水谷精微無法上輸濡養鼻竅,而引起鼻腔干燥,甚至引起嗅覺失靈、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問題。這種情況多是脾胃虛弱,氣津不足,脾氣不能攝血或肺虛火上沖鼻竅所致。
如果一個人鼻翼發紅,并伴有容易餓、口臭、牙齦腫痛等癥狀,多是有胃熱。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運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蘊積滯留于胃,食物積久化熱、化腐所致。
如果鼻頭發青,并伴有腹痛,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為肝木之色,肝氣疏泄太過,橫逆沖犯脾胃,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
(3)從眼睛看脾胃
一個人脾胃功能失調,易引起視力疲勞、視物模糊、眼睛紅腫、眼瞼下垂等問題,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脈緩弱無力等癥。
這多與脾氣不足、清陽不升、目失所養有關。
(4)從耳朵看脾胃
《靈樞·脈度》中指出:“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是先天之本,離不開后天之本脾胃的滋養,如果一個人的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腎精必虧,耳竅失養,就會出現耳鳴、耳聾等問題。
脾虛氣弱,水濕不能正常運化,致使內生痰濁,耳道閉阻也會出現耳鳴、耳聾等癥狀。
(5)從前后陰看脾胃
中醫認為,腎是水臟,脾為中土,共同主管著水液的代謝化生。脾氣健旺,清升濁降,以助腎化水,使排尿通暢;脾虛則升降功能失調,會出現排尿不暢,嚴重者會出現不能排尿的現象。
后陰就是肛門,是傳送糟粕的。一旦脾氣虛弱,水谷不能正常運化,就會出現大便泄瀉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有時伴有腸鳴等問題;脾的清陽之氣一旦下陷,就會出現經常性泄瀉甚至久瀉脫肛;氣不統血,則會出現便血。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經驗豐富的老中醫通過觀察病人的九竅,來診斷患者是否脾臟出現問題,但這需要有豐富的經驗與學識。作為普通讀者,學習這些只是是為了及時發現疾病的蛛絲馬跡,然后及時到醫院就診。
脾臟具有喜燥惡濕的特性。如果濕邪犯脾,就會引發一些消化道疾病。那么脾濕脾虛的癥狀都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及時作出判斷,并且有效調養脾濕?
脾濕的癥狀:飲食減少、大便稀薄,食油膩易腹瀉,常因飲食不當而誘發哮喘。神倦乏力,氣短懶言,語言低微,痰多質稠,舌質淡,苔薄膩或白膩,脈象細軟。
脾濕分為兩類:
第一類,寒濕。寒濕困脾是指寒濕內盛,困阻脾陽脾失溫運,以納呆、腹脹、便溏、身重為主要表現的寒濕證候,其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滿。
第二類,熱濕。濕熱蘊脾是指濕熱內蘊,脾濕健運,以腹脹、納呆、發熱、身重、便溏不爽為主要表現的濕熱證,其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悶、惡心欲嘔、口中粘膩、口渴不多飲、便溏不爽。
調養脾胃的方法:
(1)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
(2)秋涼之后,晝夜溫差變化大,腸胃潰瘍患者容易復發,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腸潰瘍的,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睡覺時蓋好被褥,防止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3)立秋后最好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消化道不適的人在秋季應當少食多餐,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