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社群商業,自媒體“羅輯思維”在這一領域已經是探索的先驅。然而,未來移動互聯時代,社群商業究竟要走向何方,他的商業前景又會呈現怎樣的狀態,看一下下面的文章是如何解讀的。
2014年5月17日,中國商業界最大的新聞不是“世界電信日”,而是互聯網知識社群第一品牌《羅輯思維》的創辦者分手。羅振宇、申音各奔東西,相忘于江湖。
2012年12月21日,傳說中的世界末日,知名傳媒人羅振宇、NTA傳播創始人申音、資深互聯網人吳聲合作,打造了知識型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三人分工是:羅振宇是產品和品牌的核心,申音負責日常運營服務,吳聲出任總策劃。
一年內,它由一款互聯網視頻欄目,逐漸延伸為最先鋒的中國互聯網知識社群品牌。活動、出書、會員“羅利”、社群征婚、霸王餐、頭采茶、C2B訂制等風風火火,一系列創新玩法讓行業內外目瞪口呆。
自去年首次試水付費會員制,在6個小時內羅振宇便從粉絲的口袋中“撈”出了160萬,在第二次會員招募中募集800萬元也僅僅用了一天。VC圈對《羅輯思維》的估值上限已達1億元。
羅振宇說過,新媒體的本質就是社群,未來《羅輯思維》有可能會形成一個“類交易所”機制,它可以幫創業者融到一切東西:包括錢,包括品牌、包括初始用戶、包括傳播渠道,就是任何人的一點可以商業化的稟賦都應該可以通過類交易所機制完整釋放出來。
這種“類交易所”模式,就是社群商業的一種體現。
一、未來的商業圖景
百年工業史背后隱藏的是同樣的產業邏輯:“標準化”、“規模化”和“流水線”。而今天,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社交網絡的發展,傳統工業時代似乎正在離我們遠去。未來經濟與社會組織將不再是凝固僵化的“矩陣式”形態,而呈現為互聯網社群支持下、個性張揚的“網狀”模式。這種轉變是革命性的。
在規模經濟時代,規模越大越經濟,品種越少越好(標準化和流水線的需要);未來這個規律很可能將是倒過來的——誰能盡可能地滿足長尾末端的需求,誰在未來的盈利能力就越強,互聯網經濟是一種長尾經濟、范圍經濟。
所以社群、粉絲自限規模,這是未來商業的自覺。工業時代過去了,規模邏輯結束了,社群邏輯就重啟了,而所謂的跨社群營銷也將顯得沒有意義,因為你不需要別人懂你,就像蘋果粉絲不用解釋,需要解釋就不是蘋果粉絲一樣。企業如果不自限范圍,形成品種開發的多樣可能,就沒有自己的核心粉絲社群。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的品牌玩的就是一種“榴蓮精神”——喜歡的會愛到骨髓,不喜歡的會完全無感。人們根據品牌偏好會形成不同的小的圈子,不同的社群。
2、商業邏輯:產品售賣到用戶運營
互聯網出現之前的商業形態,人們購物就必須到線下的門店中去,人需要圍繞著門店、圍繞著物開展活動;而互聯網出現之后,人們不再需要到線下門店就可以完成購物,電商平臺、廠商和物流商都在圍繞著用戶需求進行活動。我們的商業由“物圍繞著人轉”進化到“人圍繞著物轉”,這有力地佐證了我們經常提到的觀點:未來的商業基于人,而非基于產品。
索尼公司的創始人出井伸之解釋索尼衰落的根本原因時,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新一代基于互聯網DNA企業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和新技術更加貼近消費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做出預判。
所有傳統的產品公司都只能淪為這種新型”用戶平臺級公司“的附庸,其衰落不是管理能扭轉的。互聯網的魅力就是“The power of low end”。
為什么小米公司是一個互聯網公司?
它和傳統的手機 廠商有什么區別?互聯網公司很典型的一個商業模式叫做“羊毛出在狗身上”,往往不直接通過銷售產品賺錢,而把產品當作聚合用戶的一個入口,在與用戶不斷的交互中為用戶創造持續的價值,從而獲得收益。對小米公司而言,手機只是一個聚合用戶的入口而已,它并不是單純地銷售產品,而是在運營用戶。這就是粉絲經濟背后的一個本質區別。
3、消費行為: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社群經濟,就是一種用戶主導的C2B商業形態。
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逐漸由單向的價值傳遞過渡到雙向的價值協同,互動即傳播。雷軍為什么強調小米成功的秘密在于“兜售參與感”?為什么“兜售參與感”就能夠獲得成功?社群經濟之下的品牌,是用戶主導的口碑品牌,而不是廠商主導的廣告品牌,互聯網時代的品牌,就是一個個用戶評價的產物,是一次次互動中完成的體驗。
這個時代的品牌打造方式,一定是讓用戶參與到產品創新和品牌傳播的環節,“消費者即生產者”。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輕消費群體,他們更加希望參與到產品的研發和設計環節,希望產品能夠體現自己的獨特性。作為品牌廠商,就必須要注意到這種消費行為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