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民:
當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農民進入農業,“誰來種地”迎刃而解
“我是一個新農人,沒想到種地是這么一件大事。”阿卡互聯網農場總裁江宇虹從一家云計算公司跨界做了新農人。經過5年的發展,已經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開辟了自己的農場。消費者把預定哪種蔬菜的需求經網絡上傳,最終在供應地形成了清晰的產品需求單。基地的大姐拿著手機接受任務,干完了農活再用手機拍照上傳。這些照片和實時視頻成為后期大數據溯源的基礎。目前已經有3.8萬個家庭吃著農場的農產品。
越來越多的農民上網“觸電”,也因為網絡,越來越多像江宇虹一樣已經走入城市的人,愿意回鄉做新農民。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為農民培育互聯網思維,學習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經營奠定了基礎。中央網信辦副主任莊榮文說,目前,我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5%,農村網民數量達1.95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32.3%。農民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了從傳統的單一生產者向生產經營主體的轉變,懂生產、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隊伍正在壯大。
搭乘信息化的快車,“互聯網+”已經成為強農惠農、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一條現實途徑,特別是農業電子商務對農民增收的作用已經顯現。
浙江省遂昌縣將農業電商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變區位劣勢為生態優勢,連續多年農民增收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通過發展農業電子商務,茶葉、豬肉、禽肉遠銷國內外,僅地瓜干從線下到線上身價就增長了4倍。互聯網催生的分享經濟新模式,讓農民共享現代化的發展成果。
在會議同期舉行的農業電子商務論壇上,國內首份《返鄉電商創業研究報告》發布。報告指出,電子商務有效釋放了“草根”創造力,成為推動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最大動力。新農民創業創新的浪潮在互聯網融合共享的助推下迅猛發展。會議期間,農業部與阿里巴巴等電商企業、浪潮集團等大數據企業,就共同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簽署了合作協議。“在村淘覆蓋的地區中,已有250個縣的近6000個村點可以開展農村貸款業務。螞蟻金服累計服務超過2200萬個三農用戶。”螞蟻金服集團副總裁袁雷鳴表示。
新農村:
當村務信息在線化、村民服務需求數據化時,“智慧農村”呼之欲出
在會議現場的“互聯網小鎮”綜合服務平臺,記者點擊觸摸屏進入,涵蓋產業、運營、服務等5個子平臺多項應用呈現在眼前。
“這是海南海口秀英區石山鎮鎮級運營中心平臺,設計理念就是鎮村互聯、精準服務。”平臺設計負責人徐珍玉說:“村級信息員負責采集相關信息后上傳至鎮級平臺,貧困戶家里要在網上賣什么農產品等都能通過電商連接,這樣精準扶貧就有了針對性。”互聯網小鎮是海南省以信息化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次探索,包括石山鎮在內的10個互聯網小鎮都建立起了四級協同的信息服務站點,涵蓋旅游、電商、生活信息等多個板塊,與當地的特色產業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