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國經濟興衰博弈的關鍵期
隨著兩會的結束,市場在對新一屆政府維持經濟增長期待的同時,也表示出諸多憂慮。從中國經濟發展來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成為新一屆領導的重要議題,而由于粗放式的刺激增長所累積的風險因素已非常突出,因此從時間跨度來看,筆者認為2013年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興衰博弈的關鍵期特征非常明顯。
從我國經濟的發展來看,目前仍然存在著一些較好的因素支撐,比如新一屆領導者采取的控費用、環保經濟與質量并重推動、法治建設、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等,加之中國經濟本身所固有的基礎性因素,因此如果能在法律、公平、環保經濟、金融風險控制等方面得以綜合(行情 專區)平衡,嚴格強化與有效管理,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軌跡依然可期。
近期政府總理李克強對于經濟的發展表示:本屆政府任期內,一是政府性的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財政供養的人員只減不增;三是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而對于民生發展,其更加有堅定而果斷的表態,比如:推動新型城鎮化并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為政清廉;推動公開、透明、規范、完整的財政預算制度改革,使人民更有效地監督財政收支、優化支出結構,更多向民生傾斜等,這些是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工作,研究認為,如果中國政府能夠切實嚴格做到,對于我國經濟在曲折中繼續前行將形成有利推動。
同時,在經濟增長有利因素的背后卻是實實在在的風險累積,且有些風險的時間緊迫性異常充滿挑戰。從M2火箭式的推升,到養老金缺口之爭、企業結構發展失衡、非常嚴重的環境污染、吉尼系數顯示的貧富分化等均構成了我國經濟發展不確定性風險的重要因素。而從國際社會橫向層面來看,在國際社會上,我國在全球清廉指數、國民富裕指數等均非常落后,顯示經濟領域中的貪污與兩極分化異常嚴峻,這些都構成了演變為風險因素的累積點,對經濟增長構成較大的風險源。
中國經濟以往過度重視GDP的增長,以至于地方土地財政特征明顯,大上項目,付出的較大的環境代價及后續影響,而隨著房地產(行情 專區)市場風險的演變,實際上中國在投資領域面臨繼續還是調整的兩難選擇。新興城鎮化固然能夠使得其保持繼續發展的可能,但泡沫經濟與環境代價的風險可以說其挑戰性強。
在金融領域所體現的“影子銀行(行情 專區)”、“理財風險”、“擔保風險”等諸多因素也可以說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何規范與健康的保持金融投資領域的發展,可以說目前面臨的挑戰也非常之重。國民在對經濟增長保持謹慎,認識風險的同時,國際社會也研究指出諸多發展中的風險。
從國際社會擔心來看,說明目前中國經濟的風險因素也非常明顯。比如2013首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中國峰會3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冰島大學經濟系教授、冰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顧問Gylfi Zoega表示,中國現在的快速發展中,房價過高,還有通貨膨脹,實際上這是一個國家經歷衰退的過程中會出現情況,中國可能會經歷“熊彼德大衰退”的過程。今年2月,巴克萊集團發布的報告顯示:按照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19322億元計算,中國政府負債最高將達50.44萬億。美國銀行提出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2012年的凈發行債務規模同比增加了179%至1.132萬億人民幣(1820億美元),占據了企業債務銷售規模的50%。而最近評級機構穆迪報告顯示:中國地方債違約風險升級勢頭出現逆轉等。這些均顯示中國經濟中諸多風險因素構成了經濟增長還是衰退的不確定性。
總體而言,我國經濟在巨額經濟刺激與信貸投入保持快速增長的階段后,是繼續保持穩步增長還是出現衰退回落,在時間因素上已進入到非常關鍵周期,要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保持,則需要貨幣政策、財稅政策、法治、公平、增長方式與透明的強有力政府科學推動,目前來看,出現政策與發展思路的有利變化,但從負面因素的累積來看,風險因素不言而喻,其構成的挑戰可謂空前,特別是金融貨幣猛增及債務風險演變、社會信任危機信號明顯等諸多領域,其在時間因素上已構成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