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起源
相學由來已久,而相學研究是怎樣出現的,又是怎樣發展到現在的狀況,了解的人并不多,現在來講解一下。據考證相學有三大原始的起源:
一是古代傳下來的經驗學。這其中包含有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和審美學。
二是古代的巫醫之術,在古代,巫和醫是一個概念,那時,認為人體的經絡,也是人體的命脈,不僅掌管著人體的健康,也顯示著人的命運,換句話說,就是經絡不僅影響人的健康,還影響人的心理,于是將人體各個經絡在面部五官的表現出來,從而推斷出來人體的健康和心理狀況。所謂的印堂發黑,色澤不均,這些都是后來中醫的望,聞,問,切之手法。
三是根據天干地支,三元氣運,在五官上的表像,這個過程,實際上沒有真正的由來,是后來的風水術士,將其他推命法的原理,配合經驗,硬套于相學之中,以符合他的推命手法。
古相學最初是來由民間,也就是賤民,庶民,這些人對生活的要求,造成相人之法,最早是全身相,男人肩寬,手長腳長,就是好相,因為這樣的人能挑能抗,能干重活,不怕養不了家。
女人呢,則是頭圓身粗屁股大,好生養,能順利的傳宗接代,這樣的女人就值得娶,現在很多少數民族看女人都主要看大腿的粗細。
老實說,最早的相人,和相畜生沒多大區別。后來,相學在民間越來越廣泛,所涉及的面也多起來,于是流入富人之中,又由富人流入士族和貴族,由貴族流入宮廷。經過這個流入的過程中,社會不同的階層的相人之法,都溶入其間,最后大成。
中國面相學起源極早,《左傳》中就有文公元年公孫敖請叔福為自己的兩個兒子相面的記載。其后名相士史不絕書,《史記》更辟有《日者列傳》專章紀錄相士事跡;東漢王充《論衡》雖以反對虛妄邪說為主,但對相術卻給予了充分肯定(《骨相》);魏劉邵(著有《人物志》)和清代曾國藩(著有《冰鑒》)則更是以相學為基礎,發展出了古代的人才學理論。曾國藩更以識人和得人享譽一時,其不僅發掘出了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一代名臣,其幕府中人才之盛,也是歷代未有;這不僅足以說明曾國藩的人才學理論有其科學性,也證明作為曾國藩人才學理論基礎的相學確是有著極高的實用價值的。
傳統面相學流派眾多,如以地域劃分,則有徽、粵、川、陜、魯等之分,各地相法不一,大體宗尚《麻衣神相》和《柳莊相法》,所謂別派秘傳則大體是在一些具體細節上有所深入而已。公認的相學名著除了宋代《麻衣神相》和明代袁柳莊父子《柳莊相法》外,還有《水鏡神相》、《鐵關刀》、《金較剪》、《燕山相法》、《相理衡真》、《大清相法》等,其中,清代《相理衡真》堪稱古代相法的集大成之作。而民間相學書籍,大多脫胎于此,在此不一一列舉。
歷代相學名家中,有史可查者甚多。其中提出了完整的相學理論的,以漢代許負為最早。許負本為一婦人,以善于相人而被漢高祖封為雌亭候。據說,許負著有《德器歌》、《五官雜論》、《聽聲相行》等著作,直至現在,很多相書中還提到《許負相耳法》(可能是后世托名著作)。《三國志》記載了很多相學家,如管珞、朱建平、柳無景等。 到了隋唐,相學的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期,《隋書》記載有韋鼎、來和等名家;唐代袁天綱、龍復本、夏榮、丁重、劉思禮、袁客師等,在正史和野史中更是享有崇高的名聲。宋代相學也相當發達,影響較大的相學家有陳摶、麻衣道者、僧妙應、妙方等,宋代文人蘇東坡、黃庭堅等也好相學。明代的相學名家很多,并且出現大量的相書。相學家主要有劉伯溫、僧如蘭、張田、袁珙、袁忠徹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為著名。相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永樂百問》,就是來自于明成祖與袁家父子的對問。袁珙有《柳莊相法》收入《永樂大典》,袁忠徹還有《人相大成》。后來流傳很廣的《柳莊相法》便與袁家父子有關。中國傳統相學發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雖托名陳摶秘傳,但注明為袁忠徹訂正。清代在相法和相學著作的整理上有了很大發展。相學著作方面,《鐵關刀》、《金較剪》最為簡明扼要,《水鏡集》、《相理衡真》則較為精到全面,是繼《神相全篇》之后的集大成者。 民國時期則在相學的傳布方面有了一定進展,這時期出現了很多比較通俗易懂的相書,其中以《平園相法》和《公篤相法》最為著名。
除中國之外,印度、埃及等東方古國和西方國家都有自己的相學理論;例如曾經對犯罪學理論有過重大影響的西方顱相學,就與中國的骨相學有諸多相似之處。這一理論認為,人的種種“心能”分別對應于頭蓋骨上的某個區域,一種心理機能的過度發展是腦內相應區域增大的結果。人的各種精神特質都在大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并可在顱骨外形上反映出來。當然,西方相學以統計學和遺傳學為基礎,其在理論體系上與中國傳統相學的差別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