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起源:起源于5000多年歷史,后源于道家高級修煉法門,道家認為必須通過辟谷的作用,方法才能達到羽化飛升,得道成仙,莊子描述為“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這是道家所追求的終極目的。
道家、道醫、中醫、道教佛教的由來:道家是由遠古的巫文化而來,巫文化可追溯到人類文明開始。黃帝就是一個道家,通過問道于廣成子,而學到了《黃帝內經》中的思想,經過后人整理寫成了《黃帝內經》,因而有了中國的中醫。《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經典,其中的第一篇,也是總論:《上古天真大論》是《黃帝內經》內經的精髓,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中藥(包括火藥)也是道家在煉丹的過程中產生、完善的。中醫是道家的分支。道醫主要注重的是思想、內在的東西,中醫注重的是內在的結果。巫醫——道醫——中醫,這是中醫產生的過程。舉例來說:如果你得了膽結石,到了西醫院,他基本不和你談話,只問你那里有問題,然后就會告訴你去照相,化驗之類,回來他一看,輕了給你開點藥,重了切除,不會問你源由,是洋洋止沸,確實立竿見影。而到了中醫那里,他會問你的感覺、癥狀等,最后確定你是哪個經、絡堵塞,之后的開藥、針灸、拔罐方法等都是為了把賭賽了的經、絡通開。假如到了道醫那里,他研究的是你那根經、絡為什么會堵塞,哪種情緒引起的,根本思想是怎樣的,之后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個釜底抽薪。
老子、老聃作為周朝的圖書館館長,能夠接觸到大量的古代文獻,使其成為道家集大成者,著成《道德經》。《道德經》是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經典,中國古代很多思想都是源于《道德經》,如孔子問道于老子后,就感嘆道:“朝聞道,夕可死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發揚道家文化,發揚道文化,就是弘揚傳統文化。
道教是由東漢的張道陵創立,是將古代以老子為主的道家思想加以整理、完善、具體而創立了道教,也是中國本土的唯一宗教。至于后來由印度傳來的佛教,經過本土化---與道教的融合,成為我們今天中國的佛教,與印度的佛教已有很大區別。道、佛、儒是中國文化的根本。
道教與養生:李約瑟博士是在中國多年研究道教修煉學的西方學者,其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道家只求長生,并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病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唯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后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并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道家與辟谷:《大戴禮記、易本命》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道家通過練氣,會自然進入辟谷狀態,而辟谷后人體真氣會更勝,有利于打通人體經絡,屬于主動辟谷。原始人時期,抓不到動物就只能餓著,進入被動辟谷狀態,轉入陰性消化系統,即消耗人儲存起來的能量——脂肪,如果不適應,那這個基因就會被淘汰,所以人都有辟谷的功能。這種功能在動物身上很普遍,如獅子、老虎,幾十天不吃東西很正常。現代人的這種功能基本快廢了。由辟谷師引導的辟谷屬于被動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