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辟谷常將傳統養生歸為道家養生、佛家修心、儒家修身。我們認為:傳統養生文化應以道家、佛家、儒家、醫家綜合為一體,不分門派,不分道法,一切道法自然和順應自然,汲取精華,祛其糟粕,這才是自然養生提倡的科學性。
1、道家的養生思想:以老子所著《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主張人體性、命雙修:即涵養道德以修性;鍛煉自己性能以修命。并概括提出了人體功能結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也就是說:人體是由生理功能系統和心理功能系統,以及組織系統構成的生命統一體,使精神和心理能量形成一體,沒能分離開,身心合一,才能精神內守,疾病自除。
身形意三者相互相存,密不可分,分離了就是生命的解體。三者的健全與有機統一才會健康身心。增強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與組織功能,這是健康長壽的根本。
為此,老子明確提出了修煉目標:“尊道貴德”以修性;“專氣致柔”以修命。前者可以使人心境明凈,心理平衡,自然可以增強心理功能;而后者專氣何以能致柔?在于它能增加細胞內外壓力差,促進細胞內外的物質能量交換,提高細胞活性,自然可以“致柔組織彈性,組織功能的改善自然可以增強生理功能。由此,健康長壽的根本問題,即增強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組織功能,精神專一,以致人的心神不會雜亂,心理不會出現過大的壓力。”
我們平常所說的“氣”是什么呢?除表面的呼吸之氣外,還可以理解為促進人體循環系統功能的動力。而循環系統功能又是其系統功能的能量源。動力基礎與能量源的增強就是生命力的增強,自然有助于人體身心康復,益壽延年。
人的心理功能反映為性格、情感和思維,而思維是最積極、最活躍、最生動的功能。心理功能的增強自然包括思維功能——即包括腦細胞活化度的提高。這就為提高智慧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2、佛家的養生思想:以釋迎牟尼佛祖創立的佛教經典為基礎。主張“明心見性”。即突出強調修心性。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說過:佛家修行的目標是大智慧,健身作用是其副產品。修心注重的科學意義在于它能增強心理功能,其中就包括思維功能,思維功能提高了,因而智慧水平也相應提高。智慧提高了,心理迷惑問題少了,人也就健康了。
而心理功能與生理功能都是人體重要功能,具有互相影響,相互促進的協調其系統運行,同時也能產生健身作用。佛教從西方傳入中國后的禪宗六祖——慧能明確提出了“雙修是正”的觀點,促進了釋家的“修心為上”向性命雙修的方向發展。這一位不識一字的和尚,以辯證思維方式為外來文化民族做出了重要貢獻。表明了佛家修心的價值,同時也表現了佛家的上層境界地修為。
事實上健康辟谷的方式不是在于什么藥什么方,只要心理能量,心性到位了,就會自然而然地健康了。
3、儒家的養生思想:儒學其先師孔子提出“學而忘憂”和“仁者樂山,知者樂水……知者樂,仁者壽”的養生學觀點。其理解是:在靜心致志的學習中可以忘卻憂愁,有益于心理的情緒穩定,就有益于健康,學習知識可以擴大視野,舒展胸懷;講究仁德可以提高精神境界,促進與社會的和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養成修性與靈活性辯證相統一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保持心理常樂、身體健康長壽。
同時在文化實踐中也形成了學與練(練字、練琴、下棋、看書、畫畫,賞山,悅水)辯證統一,治學與自然養生辯證統一的儒家風格。這種方式之所以能夠延年益壽,在于它可以促進人的心靈深處靜謚。心境平靜,氣血活躍,精神專注、心理穩定、心身和諧、思維敏捷,即可促進心理功能與生理功能的和諧平衡,長期處于忘我,無我之自然養生狀態。
4、醫家養生思想:中醫理論經典《黃帝內經》的開篇就講了養生的重要性,提出了“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學觀點。強調生理平衡與心理平衡,精神安定與預防疾病的要領,對于預防病及治病都有重要意義。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也很重視養生實踐與應用研究和臨床運用,因此他活到八十多歲長壽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