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未來企業的哲學
張靖笙
關于企業和企業的哲學
企業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為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成長壯大。根據一般的定義,企業是指在商品經濟范疇,企業是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有機構成的經濟實體,以經營獲利為目的,以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其他社會利益涉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管理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社會經濟組織。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本質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從微觀層面,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如何通過這個機制滿足各自的利益需求,從宏觀層面,如何實現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因此,從微觀和宏觀的兩個層面,都要觸及到關乎企業存在價值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律問題的思考的問題。
企業的哲學是企業家文化為主導的企業發展核心群體,對于企業如何生存和發展的哲理性思維,是指導企業經營管理的最高層次的思考模式,是處理企業矛盾的價值觀及方法論。關于企業的哲學有以下三大基本命題:
企業哲學第一層命題是“企業為什么存在?”,這個命題是解決企業存在的價值,即“我是誰?”的問題,就是通過企業的使命和企業核心價值觀所表達出來的企業在市場的自我定位的問題。這個問題和企業的發展階段以及企業家的精神追求密切相關的,這點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基本吻合的。當一個企業剛剛成立的時候,要更多考慮的是企業的生存問題,即需求層次中最底層的需求;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能力的提升,企業的存在價值需求也就會慢慢提升,企業的哲學境界也會慢慢向自我價值實現的最高層次的方向靠攏,當然,嚴格來說這個方向是沒有終極的。
企業哲學的第二層命題是“企業的發展目標”,就是“要成為什么?”,即愿景的問題,一個企業的愿景是全體成員為之奮斗的目標,“企業的發展目標”也體現了對于未來“企業為什么要存在”這個命題的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必須是前瞻性、挑戰性和更為宏偉的。
企業哲學的第三層命題是“企業如何生存”,即“我要做什么?”的經營理念的問題,包括了對市場、對客戶、對員工、對產品和服務、對管理意識方面的價值觀。
支撐上述企業文化三大哲學命題概念的是處理企業矛盾的辨證思維模式,不掌握這樣的辨證思維模式,就難以運用企業發展哲理性思維的核心要素來指導企業運作,因此,我們認為,企業哲學是支持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動力源泉,只有在有足夠的能力處理企業發展的內外矛盾的前提下,企業才能確立其核心價值觀以及圍繞價值觀的辨證方法論。核心價值觀是處理企業種種矛盾的指導原則,是企業哲學思想的最集中體現。
未來怎樣的企業才能生存?
隨著人類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井噴式的增長,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的創造中其功效已遠遠高于人、財、物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成為所有創造價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在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知識形成產業化經濟,知識密集型的軟產品,利用知識、信息、智力開發的知識產品所載有的知識財富,將大大超過傳統的技術創造的物質財富,成為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形式,現代企業的業務的增長則越來越依賴于其中的知識含量的增長,即所謂知識和技術創造了新經濟。
可以預期不久的將來,知識密集形成的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差異化市場定位是讓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在企業哲學的層面,安身所代表的“我是誰?”,立命所代表的“我要成為什么?”,都必然要通過企業組織的持續學習來回答“我要做什么呢?”的命題。因此,建立學習型組織,通過企業有組織地持續學習來培養企業獲得知識和使用知識的能力,積累知識的資源是企業在未來的經濟環境下生存的必要條件。
在知識經濟時代,工作的性質是以知識和學習為標志的,學習型組織充分體現了知識經濟時代對企業組織管理模式變化的要求。傳統方式的組織與學習型的組織有非常明顯的不同之處:
(1)傳統的基于指令執行的工作方式:決策和思考往往只是權力階層的事情,組織最高層的人負責組織事務的思考、決策和設定發展方向。越在組織金字塔的下層,工作角色變得越來越機械化,組織強調的是穩定的架構,自上而下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這種金字塔型的企業組織信息是不對稱的,最高領導人也依賴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來維持統治地位以及協調公司的統一運作。傳統工業經濟的組織是基于這樣一個層次性的、自上而下控制的、機械規則約束的管理模型來運作的,業務執行更像機器的功能,業務活動形式是完成上級下達指令的各項任務。
(2)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流動及工作方式:知識經濟時代的工作模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靈活,統一的工作時間,集中的工作地點,按部就班墨守成規的工作任務對于一個隨時面臨各種機會和挑戰的現代企業,已經越來越顯得不那么重要,今天,企業的成功領導,更多依賴于持續組建或者重建跨地域跨時區,應客戶需要而變的靈活團隊,團隊成員可能同時在相隔千里的地方自發工作,金字塔形式的嚴密控制的管理方式已經土崩瓦解,作為企業的領導者,需要把工作授權到不同的項目成員,并依賴信任形成的團隊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來推進生意的進展,并以此來成就價值,業務處理過程中所體現的是知識和信息的流向取代了指令的流向。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知識經濟時代,從知識和學習的角度觀察企業,發現(1)和(2)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知識經濟的企業是以上(2)所述的知識和信息的流動促使企業運作的。
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學習力代表了生命力、代表了競爭力,如前所述,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企業組織管理模式明確回答了企業“我要做什么?”,確立學習能力作為未來企業“安身立命”之本,毫無疑問已經成為構成了指導未來企業保持持續成長的生機和活力的,最為究竟真實的企業哲學。
企業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對于學習型組織的描述中,他認為:學習型組織不在于描述組織如何獲得和利用知識,而是告訴人們如何才能塑造一個學習型組織。他說:“學習型組織的戰略目標是提高學習的速度、能力和才能,通過建立愿景并能夠發現、嘗試和改進組織的思維模式并因此而改變他們的行為,這才是最成功的學習型組織。”圣吉提出了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模型。
第一項: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能夠不斷理清個人的真實愿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實現自我超越;
第二項: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心智模式是看待舊事物形成的特定的思維定勢。在知識經濟時代,這會影響對待新事物的觀點;
第三項: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就是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愿望,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想要創造什么;
第四項: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是發展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
第五項: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要求人們用系統的觀點對待組織的發展。
根據上述的五項修煉技術為基礎,學習型組織具有五個特征:有一個人人贊同的共同構想;在解決和工作中,拋棄舊的思維方式和常規程序;作為相互關系系統的一部分,成員對所有的組織過程、活動、功能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思考;人們之間坦率的相互溝通;人們拋棄個人利益和部門利益、為實現組織的共同構想一起工作。所謂學習型組織,就是充分發揮每個員工的創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種彌漫于群體與組織的學習氣氛,憑借著學習,個體價值得到體現,組織績效得以大幅度提高。
企業塑造學習型組織要從金子塔型自上而下控制轉型成鼓勵每位企業成員主動思考和決定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管理模式, 在這種管理模式下,企業需要從兩個方面實現持續的調整和變革。
一方面,從企業文化層面,在學習型組織企業的每一份子,不管是一個部門,還是一個團隊還是每一位企業成員,其自身都是一個創造價值的實體,公司的領導不再是固定的個人或者小團體,而是哪些能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的成員,包括企業的員工、投資者、顧客以及為企業的成長貢獻力量和價值的人,這里體現了未來的企業要尊崇的是一種“每位企業成員都是領導者”的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所反映的一個理念是每位企業成員都是有權力和責任去為企業創造價值,創造價值作為企業成員自覺自發的工作目標和追求。
另外一方面,需要企業建立一套讓相關知識和信息可以及時傳遞給需要這些知識和信息的企業成員的系統,以支撐企業成員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業務活動中有三個必不可少的方面:思考(Thinking)、行動(Doing)和溝通(Communicating),簡稱TDC。TDC將活躍在企業所有層面的業務活動中,從生意機會到客戶關系,到企業事務管理到企業戰略成長的方方面面,并涉及到企業的所有職能部門和員工,換句話說,學習型組織的企業,必然是企業成員能夠從各種渠道獲得精確、相關的信息,分析這些信息,并將其置于一定背景之下以及組織當中,用于實時決策和在恰當時機采取行動,這樣的企業我們稱之為智能企業。
IBM根據對全球范圍領先企業的調查研究和豐富的客戶項目經驗及與企業領導者的討論,提煉出了智能企業的六大根本特征:
l 清醒:就是說,它們從所在環境中的每個節點、人和傳感器收集、感知和使用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信息。它們將激勵其員工和合作伙伴,與世界保持一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時的密切聯系。
l 聯系:智能企業以一種符合其需要獲取的業務結果的方式跨越地區、部門、業務單元和團隊,將從前端到后端的內部和外部職能連接起來。它們能夠將分散的團隊聯合起來,以共享和利用信息,從而實現互惠互利。它們會將其各方面的人才相互聯系起來,并與外部世界相聯系,以使他們能夠全面接觸可以獲得的所有信息和想法。
l 精確:智能企業只使用最相關的信息來支持其更接近影響和結果的及時決策和行動。信息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供的,從而提供了以有力和有意義的方式迅速采取行動的能力。智能企業會重新分配“智力帶寬”,所以員工能夠專注于服務、創新和未來的改進。
l 質疑:智能企業會質疑現狀,同時創造新的機會。它們很少按照表面價值來看待任務,而是發掘出其包含的機會:如何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質量完成這一任務?如何令某個客戶更加滿意?如何使這更安全?使工作處于掌控之下,不再是終點,而是改進明天的工作的手段。
l 賦能:智能企業支持和擴展員工的記憶力、洞察力、活動范圍及決策和行動的權力。隨自動化功能完成越來越多的常規決策,員工被授予了進行更高價值的決定并據以采取行動的權力。向員工和自動業務代表賦能,要求文化上的轉變:從一種連續監督的文化轉變為一種信任和支持的文化。
l 預測:智能企業會進行預測和未雨綢繆。它們不只是做出反應或者調整行動方案,還會駕馭和評估折衷方案。而對未來的建模和模擬,則建立在過往事件的豐富歷史記錄和外部洞察力的基礎之上。由于具備預測可能路線的能力,智能企業知道在新情況發生時應當需要做些什么。
企業向智能企業的方向發展要在如下幾個方面做好準備,投資進行相應的系統建設:
一.建立常態化的企業數據治理和企業知識管理體系,并且納入公司管理體系,讓企業的業務真實情況用客觀數據來說話,幫助企業成員做出正確的決策,讓企業在發展歷史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成為企業成員創造價值的指引;
二.加強信息基礎的建設,建立系統統一的數據收集方法和數據標準,建立企業統一的知識庫和知識管理體系;
三.將數據的采集固化到每項業務活動的關鍵步驟中,通過全面的數據分析作為優化運營必需的依據;
四.企業知識和企業數據的積累和運用與公司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業務目標高度一致,緊密結合;
五.擁有成熟的工具和創新方法,對知識進行運用和分享,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解讀,包括與第三方合作伙伴進行知識運用和數據分析業務的合作。
如果說,向學習型組織轉型是企業在未來中持續成長的哲學,升級到智能企業的信息系統就是架構未來企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沒有這個基礎設施,學習型組織所體現的未來企業哲學只能是空中樓閣。
寄語中國企業家
全球化市場競爭格局下的中國企業,需要更為理性的發展思維,更可持續的增長方式,更高層次的發展定位,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著力提高創新能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通過轉型升級,把企業做實、做穩、做精、做強,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知識經濟面前,深刻認識到知識和信息對企業成長的戰略重要性,自發自覺推動企業轉型成學習型組織,升級到智能企業的信息系統,是當代中國企業家順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要求,回答未來“企業為什么存在?”的歷史使命!
(初稿于2013年10月30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