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啟示
張靖笙
今年影響世界的大事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毫無疑問的成為首選,一年一度的中國農歷新年,新型冠狀病毒給大家下了禁足令,除了哪些戰斗在疫情防控前線的工作者,大多數國人被迫享受或者忍受了一個漫長的宅家假期。
除了嚴重的健康甚至生命威脅,新型冠狀病毒也給高歌猛進的中國經濟硬生生地按了一次暫停鍵,習慣了熱熱鬧鬧人來人往的實體經濟高速火車被緊急剎車了,很多行業由于客流歸零受到了普遍的重創。市場停擺之下,很多企業的現金流已經告急,再無收入就無法生存,這又影響了更多人的飯碗和生計。
嚴峻的挑戰擺在了國人的面前,而在我看來,否極泰來,這也不失為一次真正能夠推動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巨大機會,疫情給全體國民上了生動的一課,勝過了過去無數次說教,“數據定義萬物,數據連接萬物,數據變革萬物”不再是口號了。在這次冠狀疫情我們感受到,沒有數據就只能抓瞎,只能恐慌,只能干著急,我們天天用手機看全國疫情地圖,反復研究哪些數字和趨勢分析,我想這應該是全體手機網民每天的功課,數據和數據分析的作用史無前例地深入了每個人的內心,我相信所有人都希望能有充分的數據定義、連接和變革這可怕且可惡的新型冠狀病毒,讓我們可以早日擺脫它要命的影響。
今天和歷史上任何一次大規模疫情相比,當疫情禁止了我們出門,窩在家里也可以成為我們最好的生活選擇,這不得不感謝近30年互聯網給我們奠定的數字化生活基礎。互聯網讓家不再僅僅是吃喝拉撒睡的私人生活地方,還是可以購物、社交、娛樂、學習和工作的社會生活場所,怎么好好活在家中、樂在家中、學在家中、創在家中,毫無疑問是這場疫情后更多人的生活新潮流。
而對企業來說,疫情雖然還沒消退,復工復產已經是當務之急,面對疫情,當前企業老板很兩難,讓員工回來上班有病毒傳播的危險,而不讓員工回來業務做不了企業就要跨了,畢竟企業要活下來不能不開門做生意。疫情什么時候結束現在還是個未知數,對于每一個企業家,有個嚴肅的問題不得不被認真考慮,如果疫情一直拖著,員工一直不能回來上班,怎么辦?
怎么辦?難道企業就此解散不干了,我相信這肯定不是企業家們的選項,但員工的工資照發卻不用上班,這當然也不是長久之計,能不能讓員工在家把活干了?讓員工在家工作可能嗎?就目前的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來說,企業讓員工具備在家工作的條件和能力,不但在技術上是很可能的,還在業務上很有必要。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企業應對當下挑戰的權宜之計,還是數字化轉型的必然方向!
這讓我想起了十年前我入職18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的日子,那天人事安排我簽勞動合同等入職文件的時候,其中一張要簽名的A4紙上面有一段簡單的文字,大意就是我愿意接受非固定工作時間和非固定工作地點的工作方式,我當時感到很驚奇,不解地問人事,莫非我以后可以不回18m辦公室上班了?人事像打發鄉巴佬一樣白了我一眼:“沒事你回辦公室干什么?”從此之后的這十年,我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并且逐漸習慣了這種非固定工作時間和非固定工作地點的工作方式,這幾年我干脆把家也當成了工作室,對我來說,今天要我再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反而無法適應了。
十年前互聯網還沒有今天發達,今天在我看來,從技術的角度,已經越來越多的工作可以用遠程的方式來開展和完成,伴隨著5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將來幾乎沒有什么工作不可以遠程完成的,固定的工作地點還是必須的嗎?
對于企業來說,如果員工在家也能把工作做好,節約下來的各種辦公環境的支出是非常可觀的;而對于員工來說,以我這十年的感受,采用不上班的工作方式,每天節約下來的通勤時間和成本,不但會讓我們有更高的生產力,也能更好地平衡家庭生活。如果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員工以在家工作的方式成功地渡過了這次疫情的沖擊,則未來在家工作會成為社會生產的主流文化,如果說十七年前的非典疫情做大了中國的電子商務,今年的戰“疫”自救將大大加速中國企業向互聯網整體業務搬家的步伐。
“數據定義工作,數據連接工作,數據變革工作”,讓員工之間更少面對面的接觸,更多通過數據實現的溝通和協作,這樣不單是當前戰“疫”所需,也是新時代轉型大勢,如果到現在企業都還不能認識到數據的重要性,被這次疫情所擊倒應該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正如今天(2020年2月13日)人民日報銳評《生產一線也是戰“疫”前線》指出的:“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落到每個企業組織的頭上,這份答卷必須由徹底的數字化轉型來完成。
(2020年2月13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