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領導經常要我講課中談執行力這個問題,打開管理書籍對執行力的解釋和理解非常繁多,我對自己培訓的要求就是“越復雜的理論必須用最簡單語言闡述出來”,那么什么是執行力呢?執行力說白了就是個人和團隊完成任務的能力與做事的技能、風格的有效結合;這里面蘊涵了兩個執行力—個人的執行力和組織執行力;那么怎么評估執行力的優劣?軍隊是最能體現執行力的,而《亮劍》里的李云龍的獨立團一直是執行力最強,因為上級和對手都這么來評價獨立團的執行力的“這只部隊戰斗力很強”,獨立團為何在李云龍的領導下下從“發面團”成長為“野狼團”呢?電視劇里有一個片段揭示了這個道理:
獨立團經過野狼峪與日本關東軍拼刺刀獲得勝利后,李云龍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清醒認識到自己的部隊在個人素質遠差于日本軍隊,這次獲勝氣勢和意志的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但長期作戰不能僅憑軍人意志可以解決,而是要靠提高士兵的身體素質,但短時間內士兵素質不能有飛躍,而戰斗隨時發生;李云龍與趙剛的交流中突然從中國武術的精華中找到解決之道,從士兵中挑選身體素質好、槍法準、扔手榴彈準等有一技之長的組成一個加強排,在平時指導其他士兵,在戰斗中組成一個突擊隊,集中力量一點突破原理,獲得戰場主動權。他們兩個一拍即合,趙剛還說要馬上推行,李云龍說:“馬上集合隊伍,立即就干。”隨后他召集全團戰士,讓炊事班殺了一口豬,然后告訴全團戰士他設了一個擂臺,以自己為標準,誰打贏他就算有能耐的人,就可以大塊吃肉,輸的人只能眼饞,結果一營長張大彪第一個上場就把李云龍放到,豪氣地吃上肉;在另外一個場地,趙剛把士兵分成五人一組扔手榴彈,誰能扔到數十米開外的籃子里一樣吃肉,我還記得平時儒雅和說話很有藝術的趙剛對扔進手榴彈的王根生只說了一句話:“吃肉去吧!”。相信大家都能記得以上這個片段,當我第二次看的時候,突然對執行力有了全新中國化的理解,執行力其實就三個字:快、準、狠。
首先說“快”字,我認為李云龍的執行快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思想快,他經過一場戰斗就清醒認識到自己團隊存在的致命問題—士兵素質,而且不以成績來掩蓋它,而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那么對于企業管理來言,就是不斷反思自己的成功和失敗是因為哪些因素?經常對企業的經營做SWOT分析,比如有一次應邀到一家打印耗材去講執行力,老板抱怨員工的執行力不夠,可當我與學員做深入溝通的時候,我發現并非問題不是是員工有沒有執行力,而是企業的產品策略出現與市場需求的差異,他們忽視了顧客的需求,更多是從工業設計和成本角度去設計產品,然后硬性地要求業務員去銷售,銷售一旦不行,就開始從業務員的執行力上找問題;相比之下,李云龍的務實難能可貴,因為務實才會發現問題的根源。
第二是行動快,他和趙剛一旦想好了,立即就干,毫不拖延;行動快就是想到做到,當然不是蠻干,而是邊干邊完善,也就是我們在企業經營中經常用到的PDCA循環;企業經營之中會遇到很多機遇,這些機會稍縱即逝,需要快速決策;但許多企業往往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論證,等你論證過來機會也沒有了;我不反對決策需要科學論證,但需要與時代背景、企業資源配置所結合,因此對于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更贊同原惠普的女總裁卡菲麗娜那句話:“為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HP的發展必須學會先開槍后瞄準!”在這方面,李云龍是卡菲麗娜的老師!執行力的快就是思想快,行動更快!
其次要說“準”字,李云龍為何要拿燉豬肉來當獎品呢?我認為這才是他的高明之處;中國有句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想得到突擊隊人才必須有激勵手段,可李云龍既沒有黃金,又沒有美人,怎么讓士兵出來當突擊隊員(突擊隊往往意味著犧牲機會比別人大)?李云龍是看“準”了人性的需要而做的;大家都應該知道“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五個層次”,李云龍恰恰就是針對士兵當時的需要而做燉豬肉這么一個物質載體來滿足需求的兩個層次;滿足士兵的第一個層次是物質需求,我們大家做一個換位思考,把自己拉回到抗日年代,當時八路軍的軍需補給都是靠自己去創造,士兵每日的伙食絕大部分是粗糧窩窩頭,就這樣也剛剛管飽,士兵里沒有半點葷腥,這時候能來頓豬肉,而且是敞開肚皮吃,這種物質誘惑不亞于現在給你一輛轎車的獎勵。滿足士兵第三層次需要是歸屬感和榮譽感,李云龍說了:“這肉是給有能耐的人吃的!”這句話一出,激發出士兵追求榮譽追求被人認同的需求,因為這意味著能吃上肉不僅僅滿足口腹,更是一個很有“面子”的事情。李云龍用一頓豬肉一句話就把整個部隊參與競賽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甚至連他的警衛員魏和尚都躍躍欲試。看準人性需要,滿足對方就能調動起人的潛能。企業經營也是如此,要想下屬賣命干活,要想下屬盡心盡力干出成績,就要摸準他們的需求,設計合理的薪酬和績效考核,制造一種健康競爭的文化,就能讓員工迸發出執行力來。我最近完成了幾個企業的薪酬和績效考核的咨詢案,客戶和客戶的員工都很滿意,然后在同行討論和分享的核心思路的時候,大家說你這不就是老馬的需求理論嗎,我說對,但馬斯洛需求理論看起來很簡單,真正琢磨透并能與企業經營實務掛鉤起來,這才是活學活用,才是益企業利自己。當然,李云龍從來沒有學過聽過馬斯洛需求理論,但他通人性,他以樸實的人生閱歷來推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我認為他做到了執行力的“準”字,把握準人性需要,激勵這種需要。
最后就是“狠”字,李云龍為何要通過打擂的形式來選拔突擊隊員?為何要自己親自當擂主?李云龍的“狠”字主要靠選拔執行者的以身作則和相馬不如賽馬來表現;李云龍設擂臺的時候首先對自己“狠”,他把自己設定成為一個標桿,有能耐的人的標準是打敗自己的人;執行力的其中一個很關鍵因素就是選拔能優秀執行的人,但很多領導在選拔標準中往往是矮子里拔高子,帶著武大郎開店的心態,那選拔出來的人其執行結果自然是打折扣的。相反,此時此刻的李云龍放棄了團長的身份和尊嚴,與挑戰的人過招,被人摔到了還要請人吃肉,他的形象受損了嗎?不但沒有絲毫受損,而且更加光輝,那么選拔出來的人,其執行能力自然上高人一籌;另外一個“狠”字體現在賽馬不相馬,李云龍和趙剛是知道團隊有能人,他們研究的時候不還提到過“扔手榴彈神手的王根生”嗎?按照通常做法,直接領導點名就組成突擊隊了,為何還要通過打擂臺呢?這就是通過賽馬機制出人才,因為再神的伯樂都有看走眼的時候,而通過實戰選拔出來的人物一方面降低人才失誤率,另外對那些被選拔出來的人才會覺得自己憑真才實學出人頭地,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出色,在今后的執行中因為愛惜自己的成就而追求出色,這就是執行力選拔人才的“狠”字。
綜上所述,任何一個組織要想獲得出色的執行力,最好能跟李云龍學習“快準狠”;快,就是在快速決策,善于發現機會,然后迅速行動,在行動中不斷完善計劃,管理工具就是SWOT分析+PDCA循環;準,就是善于利用企業各種激勵手段有效激勵員工;狠,就是選拔人才要高標準嚴要求,多用實戰來發現人才,少談高深理論,不要選拔出趙括式管理者,多出李云龍式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