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自古就有托物言志的情結
自古以來,國人趨向于以物言志,將某種精神特質和追求用有形的物體表達出來,所以,才有了古代詩詞歌賦中“賦、比、興”的手法,也才有了文人騷客們“寄情于物”、“物為心聲”的境界。傳統文化的底蘊似乎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今的企業家,使他們習慣于以物擬人、以物言情,最終導致了他們的仿生學情結。
用一種動物的特征形象地表達企業文化,成為中國企業通行的做法,我們不妨將其稱為“企業文化的仿生學情結”。除“狼”之外,經常被用來比喻企業文化的動物還有牛、虎、獅、大象等。
任何企業文化只有被員工接受、認同才有可能轉為實際的力量,企業文化的仿生學傾向,正體現了企業家“讓員工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心態。企業家們這樣做,在心理學上講,是成功的。
華為和《狼圖騰》加速了“狼性”文化的傳播
說狼性文化在中國的風靡,不能不提一本書——《狼圖騰》,不能不提一家公司——華為。
《狼圖騰》自2004年出版以來,至今已經發行300萬冊,出人意料地成為了暢銷書。該書以北京某青年在內蒙古草原上插隊的經歷為主,由十幾個連貫的“狼故事”組成,對“狼文化”做出了描述和定義。該書出版發行后,備受好評尤其是得到企業家的贊許。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就無比推崇《狼圖騰》,認為“狼精神”是對企業文化無與倫比的超前認識。
而華為,則是中國企業狼性文化的“始作俑者”。任正非將狼的性格融入管理文化,以培養出一批永遠處于饑餓狀態的“餓狼”為己任,“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任正非這樣告誡所有華為人。即使是在華為工程師因為加班猝死而引發的“床墊文化”討論中,任正非仍然在內刊中回應“創業初期形成的‘床墊文化’至今仍要堅持和傳承,我們還必須長期堅持艱苦奮斗,否則就會走向消亡。”
對企業而言,“狼性”具有三個特征
概括起來,作為被企業家推崇的狼性文化,在他們嘴里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首先,嗅覺敏銳,善于捕捉機會。在大草原上,狼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它們的主要目標——羊或羊群,窺視著羊的活動規律甚至牧羊者的狀況,一有機會,馬上出擊。商界,從行業的發展到戰略的制訂,從價格的變動到競爭者的動靜,企業家認為無時無刻不需要這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狼性。
其次,富于進取心和攻擊性,且不輕言失敗。狼襲擊羊時,常常是死死咬住,不會輕易放棄。而且狼并不是咬死一只飽腹而已,而是在最短的時間里,能放倒多少就放倒多少。這種富有攻擊性、貪婪、執著的精神反映了許多中國企業為爭取生存而不顧一切的心態。
最后是團隊精神。狼很少單獨出沒,總是團隊作戰,所以才有“猛虎還怕群狼”之說。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行業,團隊精神的威力越來越受重視,這是中國企業尊崇狼性文化的又一個緣由。
李彥宏也曾說:“他們對狼性的三個定義,對現在的百度非常合適: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群體奮斗”,說的就是以上這三點。
縱觀中國快速發展的企業大鱷,無一不存在狼性文化的影子。著名“狼性團隊建設專家”李春夫老師通過多年來對狼性文化和狼性企業的研究,研發的狼性系列課程,幫助企業快速走出迷城,邁向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