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高考1977》看了后著實令人感動,那個年代的熱血青年,為了夢想而奮斗的情景歷歷在目,他們為了能夠上學,敢于冒著生命危險參加300多斤重的抗包比賽,為了能夠復習功課,敢于冒著坐牢的危險去倉庫偷書,為了能夠報名,敢于冒著生命的危險進行集體絕食,為了能夠趕上去考場的火車,他們更是展開了與火車賽跑的艱辛歷程......這一切,對他們來說,是多么的不容易,每一個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夢想的細節都是那么的彌足珍貴......然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偉人,一股偉大的力量。這個偉人、也是這股偉大力量的掀起者,他就是鄧小平。這個影片的一開始,便是小平同志低調付出的場面,就這個場面,令所有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那么高考到底是怎么回復的,那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下面的資料幫我們走進那個年代,同時也讓我們感受一下鄧小平同志的偉大智慧。
恢復高考的決策過程
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是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抓科學和教育工作的一個大動作。
1977年7月21日,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閉幕,鄧小平正式復出工作。7月29日,鄧小平在聽取方毅、劉西堯等匯報時提出,他近期要主持召開一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請科學院和教育部“找一些敢說話、有見解的,不是行政人員,在自然科學方面有才學的,與‘四人幫’沒有牽連的人參加”。按照鄧小平的要求,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分別在科學院系統和高等院校找人,確定了一個33人的與會者名單。他們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文俊,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猷、助理研究員郝柏林,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錢人元,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鄒承魯,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文裕,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童第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張文佑,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葉篤正,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黃秉維,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王守武,計算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高慶獅、許孔時,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汪猷,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嚴東生,長春光機研究所研究員王大珩,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金善寶,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黃家駟,北京大學教授周培源、沈克琦,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何東昌、副教授潘際鑾,復旦大學教授蘇步青,上海交大教師吳健中,南開大學教授楊石先,天津大學教授史紹熙,吉林大學教授唐敖慶,南京大學教師苗永寬,武漢大學副教授查全性,西安交大動力二系主任程遒晉,華北農大教授沈其益,中山醫學院講師宗永生,中國科技大學助教溫元凱。其中年齡最大的是82歲的小麥育種專家金善寶,最小的是31歲的化學鍵理論研究者溫元凱。
8月4日至8日,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在當時條件最好的北京飯店舉行。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負責人方毅、李昌、武衡、童大林,教育部負責人劉西堯、李琦、李琦濤以及受鄧小平指示幫助教育部起草給中央的教育工作匯報提綱的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胡喬木、于光遠、鄧力群等出席座談會。鄧小平自始至終親自主持座談會。
這是一個暢所欲言的座談會。沒有事先準備好的長篇報告、講話,5天全部是自由發言。鄧小平開宗明義:請大家來,就是想聽聽意見。題目就是科研怎么才能搞得更快些更好些,教育怎么才能合乎四個現代化的要求,包括學制、教材、教員的來源、辦學的方針、具體措施、有什么想法,征求同志們的意見。方法,就是想說什么說什么,發言可長可短,講一次二次可以,十次都可以,插話都可以。自由一點,什么話都可講。這里沒有棍子。要消滅棍子。三個公司,鋼鐵公司、帽子公司、還有鞋子公司,都丟掉。
在鄧小平的引導下,大家的議題很快從揭批“四人幫”破壞科學教育的罪行轉到為振興科學教育獻計獻策方面。而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招生制度,成為其中的主要話題之一。
此時,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招生工作會議剛剛結束,已經形成了《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這個《意見》較以往有三點突破:一是明確規定普通高校招生一般要有高中畢業或相當于高中畢業的文化水平;二是決定試招應屆高中畢業生4000到10000人直接上大學;三是強調重視文化程度,對考生要進行文化考查。但是,招生工作總的原則依然是沿襲“文化大革命”中確定的“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16字方針。8月4日,教育部的《意見》報送國務院。
鄧小平最初是“同意今年的招生基本上還按原來的辦法”的,因為在他的設想中,恢復高考需要一年的準備時間。在座談會上,鄧小平闡述了他的想法:“從明年開始執行新的教育制度。今年做準備,學制、教材、教師、學生來源、招生制度、考試制度、考核制度等都要確定下來,都要搞好。搞好后就不要經常變動了。”他真誠地詢問專家:“用一年時間準備行不行?要按提高的標準重新編教材,要合乎現代化的要求,不能盡是些陳舊的東西。首先在重點大學試用,然后推廣。還有教師的選擇、調配,教學方法的準備。考試制度這一套也要研究好。從明年開始招生。”
鄧小平的真誠感動了與會專家,啟發了大家的思路。許多學者連夜趕寫發言提綱,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8月6日,武漢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查全性發言,提出必須立即改進大學招生辦法,引發了熱烈討論。
查全性慷慨陳辭,抨擊了現行招生制度的四個嚴重弊病:一、埋沒了人才,大批熱愛科學,有培養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而某些不愛讀書,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卻占據了招生名額;二、卡了工農子弟上大學。一些人不是靠考分,而是靠“權”上大學;三、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而且愈演愈烈。今年的招生還沒開始,已經有人在請客、送禮、“走后門”了。制度不改,“走后門”不正之風剎不住;四、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和教師的教與學的積極性。現在連小學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學不需要學文化,只要有個好爸爸。查全性強調,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大學新生質量沒有保證,其原因一是中小學生質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問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不是沒有合格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現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他呼吁:一定要當機立斷,只爭朝夕,今年能辦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
查全性的發言引起與會者強烈共鳴。吳文俊、王大珩、鄒承魯、汪猷、溫元凱等紛紛發言,贊同查全性意見,建議黨中央、國務院下大決心,對現行招生制度來一個大的改革,寧可今年招生晚兩個月。他們說,如果不實行高考,今年又要按推薦的辦法招來20多萬人,好多不合適的,浪費就大了。
專家們的一致意見使鄧小平受到很大震動。他問坐在身邊的教育部長劉西堯:今年就恢復高考還來得及嗎?劉西堯說,推遲招生,還來得及。鄧小平聽了,當場決斷:“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堅決改嘛。把原來寫的招生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重寫。招生涉及下鄉的幾百萬青年。要拿出一個辦法來,既可以把優秀人才選拔上來,又不要引起波動。”“今年下決心按要求招生,招的學生要符合要求。”
一個重大決策就這樣確定了。
8月8日,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結束時的講話中再次明確宣布:“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
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結束后,根據鄧小平的意見,教育部很快報送了《關于推遲招生和新生開學時間的請示報告》,決定將高等學校和中專推遲到第四季度招生,錄取新生次年2月底前入學,推遲3個月(包括寒假)。8月18日,鄧小平將這份報告批送黨中央主席、副主席:“這是經過考慮,為了保證重點大學學生質量而商定的。擬同意。”當天,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等均圈閱同意。
自8月13日起,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開1977年第二次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各省、市、自治區文教辦或教育局和招生辦公室的負責人,國務院有關部委和少數高等學校的代表共80余人參加了會議。由于當時正在舉行黨的十一大,“兩個凡是”思想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在要不要廢止群眾推薦,恢復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制度,以及怎樣看待“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路線等問題上,與會人員分歧很大,爭論不休。結果會期一拖再拖,從仲夏到中秋,總是議而不決。對此,有人專門寫了一首打油詩:“招生會議兩度開,眾說紛紜難編排,雖說東風強有力,玉(育)門緊閉吹不開。”
關鍵時刻,鄧小平又說話表態了。9月19日,他召集教育部負責人劉西堯、雍文濤、李琦等人談話,嚴肅提出:“教育部要爭取主動。你們還沒有取得主動,至少說明你們膽子小,怕又跟著我犯‘錯誤’。”“你們要放手去抓,大膽去抓,要獨立思考,不要東看看,西看看。把問題弄清楚,該怎么辦就怎么辦。該自己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報告中央。教育方面的問題成堆,必須理出個頭緒來。現在群眾勁頭起來了,教育部不要成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問題是要思想一致。贊成中央方針的,就干;不贊成的,就改行。”他明確指示:招生會議要盡快結束。招生文件繼續修改,盡可能簡化,早點搞出來。“總之,教育部要思想解放,爭取主動。過去講錯了的,再講一下,改過來。撥亂反正,語言要明確,含糊其詞不行,解決不了問題。辦事要快,不要拖。”
鄧小平“9·19”談話擲地有聲。幾天后,招生工作會議結束,新的招生文件基本定稿。
10月3日,鄧小平將劉西堯報送的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的請示報告》和教育部代擬的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的批示稿等文件批送華國鋒:“此事較急,請審閱后,批印政治局會議討論批準。建議近幾日內開一次政治局會議,連同《紅旗》雜志關于教育的評論員文章(前已送閱)〔1〕一并討論”。華國鋒旋即批示汪東興將上述文件印送中央政治局各同志。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討論并原則通過了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接見了出席全國招生工作會議的全體代表。10月7日,鄧小平在教育部修改后的《意見》上批示:“我看可以。華主席、劍英、先念、東興、方毅同志核示,退教育部辦。”當天,華國鋒等圈閱同意。10月12日,國務院轉發了《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規定從1977年起,高等學校招生制度進行改革,恢復統一考試制度。
至此,恢復高考的決策塵埃落定。
來源:中央文獻出版社《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講話談話批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