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華
2013-5-4 青年節
兄弟,我知道你很聰明,但請你不要急于“創造”什么,因你創造的一些關于庫存方面的定義,如“死庫存”等,其實業界早有標準定義,如E & O(呆滯庫存)、Aging(賬齡庫存)之類的,是早有標準語言的。
你才畢業不長時間,盡管很聰明,但你還是沒有創造的基礎,至少現在是這樣。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很普通的,我的估計是99.999%。那些企圖學習比爾該死、敲不死、暴發戶,小學沒畢業就可以發財的人,其實是很愚蠢的。 人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蠢,因為蠢意味著自己蠢,而自己不但不知道,反而以為別人都是蠢的,這是蠢之可怕所在。
中國的所謂企業家們,其實大多數是蠢的,因為他們很少有人能像華為的任正非先生一樣,放下自己的身價,“削足適履”,“十年不變”,虛心學習IBM的ISC(集成供應鏈)、IPD(集成產品開發),這是一個偉大企業家的胸懷,也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家遠大的眼光所在。試想一下,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都在諷刺“削足適履”是多么的愚蠢,而任先生偏偏這么做了,而且今天看來,做得相對(ZX)很成功,為什么?
反觀那些自以為是的“企業家”們,每天都在“創新”,“發明”,最終卻大多都是幾年的光景,浪費了巨大的社會資源,然后,或不了了之,或灰飛煙滅,銷聲匿跡,或移民,或進監獄,或當官,或閉嘴 … 基本都是該干嘛干嘛去了。
這是為什么?
因為他們“太聰明”了,太自以為是了。
中國人自古有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哲學還有句話,叫“先繼承,后發揚”,也是這個道理。
別人搞了幾十年的東西,還沒有學會,或者壓根兒就沒想有去學,然后就要自己“創造”、“發明”,這怎么可能?當然,老外講了,everything is possibl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但這里面有個基本的假設就是,possibility(可能性)is possible to be zero(可能性是可能為零的)。什么意思呢?全世界幾十億人口,我們也就是知道比爾、喬布斯等幾個鳥兒毛,沒有讀完大學,他們成功了,我們還知道誰?他們在幾十億人里面,就是零,盡管他們為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里我是指比爾,因為我在用他創造的WORD給你寫這封信,還不包括喬布斯,因為我從來不用iPhone、iPAD的),但他們對人類的危害也是極大的,至少是害了很多中國人,讓他們不好好讀書,不好好做企業,一味夢想不讀書、不學習,光靠“創新”就能成功,或者更容易成功,這其實是在做夢。
扯遠了,兄弟,但我想表達的意思就是,一個人是不可以隨隨便便成功的,一個企業也不可能隨隨便便成為百年企業。學習別人,如外企,如業界最佳實踐等,并不可恥,可恥的是,自己不懂,還非要去裝懂,或者非要自比比爾蓋茨、喬布斯之流的,不學習(沒有讀大學)就可以成功,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但我們中國人往往喜歡這樣。
我發布的那篇文章,《供應鏈管理的“語言”問題》,希望你能好好讀讀,這里面有你的、你的同事、你們的企業的影子。我雖然上了點年紀,盡管我很傳統,但并非很保守之人– 你是知道的,我是農民,我喜歡喝酒,像農民一樣,幾粒花生米就可以下酒,但我也喜歡泡吧。同樣是農民,我爸一輩子沒去過酒吧,因為他覺得那是不可想想的浪費,那是不過日子、敗家子的行為;但你們這些小年輕呢?除了泡吧,卻是不知道怎么好好地坐下來吃個大排檔,喝個瓶啤之類的,這又是什么道理?這就是你們所謂的耍酷?難道這耍酷也能當日子過??
千萬不要認為讀書沒有用,不要以為學習別人是愚蠢的,這都是絕對錯誤的。譬如說我們痛恨的日本人,他們在唐朝的時候就跟我們學習,然后學了幾百年,才開始侵略我們,那個時候叫倭寇,再到后來叫鬼子,盡管最終都被我們打敗了,但是,我們怎么能跟他們比?我們剛進城的時候,就想“趕超英美”,結果到現在也沒有趕上,盡管只是還“差那么點”,但我估計我們這一代人是趕不上了,因為我們還在做夢。
如果我們也能像小鬼子一樣虛心地跟別人學習幾百年,不做白日夢,哪怕是幾十年、幾年也行,那現在還會有美國嗎?還會有釣魚島問題嗎?南海問題,歐債危機,那算個什么事情啊?瞎胡鬧嘛!
最近爆出的北大學生賣豬肉的事情,我覺得你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仔細想想,那孩子,如果沒有在北大學習,他能去賣豬肉嗎?!弄不好還在家里種地,連飯都吃不上呢!這就是學習的好處啊,兄弟,最起碼有肉吃嘛!
供應鏈管理的“語言”問題
程曉華
2013-4-30
今天偶爾在linkedin《中國供應鏈與運營管理人俱樂部》(主席是上海的Martin Yu先生)里面看到一個帖子,是一個叫Leo的供應鏈同行在談到培訓的時候說的話,他說“我總覺得內部培訓與其說是技術方面的培養,不如說是Team(團隊)共同語言的培養”。
這話我感覺他說的非常經典,也是感同身受。
我現在自己的咨詢客戶也有七八家了,每次去他們那里,因為“語言”問題,都要糾結很久,非常浪費時間。越是供應鏈管理水平差的客戶,自己“創造”的語言就越多,你要搞清楚他們的問題,就得先明白他們的語言,也算是一種“方言”吧 - 說白了是客戶缺乏供應鏈管理基本常識。當然這也是他們為什么需要培訓、咨詢的原因。
記得當時剛去大宇重工做生產計劃員的時候,韓國人開會讓我師傅跟我們一幫剛入行的計劃員“負責MRP的問題”,我會后問我師傅,那個MRP是個什么東西,我們怎么解決。我師傅很不屑地跟我說,你連什么是MRP都不知道,還在這里做什么生產計劃員?
我當時真的不知道,因為剛大學畢業兩年,而且在去大宇重工之前是做技術員的工作。還好,我師傅后來一直在手把手的教我們,到后來也就慢慢地明白,原來MRP是個龐大的計劃系統。
那是95年的事情了。
后來我一直從事計劃與采購工作,打工從山東到了深圳,再到IBM北京工廠,而后又到珠海偉創力,經歷了幾家企業。中間有企業沒有MRP系統,還帶隊開發過程序,職位也從最初的計劃員、采購員做到了供應鏈總監、全球物料總監,管的團隊也從幾個人到了幾百人,但自己一直很注意“語言”的標準化問題,并一直身體力行之。
個人感覺是,語言問題統一了,供應鏈管理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因為語言是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專用術語。這也是為什么在我的書里面,在我講課、咨詢過程中,一直有一些英語單詞或者縮寫,本意并非是為了炫耀個人英語水平或者是自己的“外企出身”,就如同劉寶紅先生給我《制造業庫存控制技巧》寫的推薦序里面提到的,“書中有很多物料規劃、庫存控制方面的英文詞匯,這些詞匯都是三資企業常用的……”,說的也是一個語言問題 。其實,供應鏈管理(SCM)是個“舶來品”,有些時候,英文可能表達的更準確一些。如MPS(主生產計劃)、OTD(及時交付率)、ITO(庫存周轉率)、E & O(呆滯庫存)、Aging inventory (賬齡庫存)等等;再譬如說MRP把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統稱為“物料”,都是“materials”,就是這個意思。
作者程曉華先生,《制造業庫存控制技巧》(第一、二、三版)、《CMO-首席物料官》著作者;《制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課程創始人、首席講師 ,“TIM-全面庫存管理”首席咨詢師;中物聯專家委員;混跡制造業15年,咨詢業5年,個人網址 www.chengi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