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的“語言”問題
程曉華
2013-4-30
今天偶爾在linkedin《中國供應鏈與運營管理人俱樂部》(主席是上海的Martin Yu先生)里面看到一個帖子,是一個叫Leo的供應鏈同行在談到培訓的時候說的話,他說“我總覺得內部培訓與其說是技術方面的培養,不如說是Team(團隊)共同語言的培養”。
這話我感覺他說的非常經典,也是感同身受。
我現在自己的咨詢客戶也有七八家了,每次去他們那里,因為“語言”問題,都要糾結很久,非常浪費時間。越是供應鏈管理水平差的客戶,自己“創造”的語言就越多,你要搞清楚他們的問題,就得先明白他們的語言,也算是一種“方言”吧 - 說白了是客戶缺乏供應鏈管理基本常識。當然這也是他們為什么需要培訓、咨詢的原因。
記得當時剛去大宇重工做生產計劃員的時候,韓國人開會讓我師傅跟我們一幫剛入行的計劃員“負責MRP的問題”,我會后問我師傅,那個MRP是個什么東西,我們怎么解決。我師傅很不屑地跟我說,你連什么是MRP都不知道,還在這里做什么生產計劃員?
我當時真的不知道,因為剛大學畢業兩年,而且在去大宇重工之前是做技術員的工作。還好,我師傅后來一直在手把手的教我們,到后來也就慢慢地明白,原來MRP是個龐大的計劃系統。
那是95年的事情了。
后來我一直從事計劃與采購工作,打工從山東到了深圳,再到IBM北京工廠,而后又到珠海偉創力,經歷了幾家企業。中間有企業沒有MRP系統,還帶隊開發過程序,職位也從最初的計劃員、采購員做到了供應鏈總監、全球物料總監,管的團隊也從幾個人到了幾百人,但自己一直很注意“語言”的標準化問題,并一直身體力行之。
個人感覺是,語言問題統一了,供應鏈管理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因為語言是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專用術語。這也是為什么在我的書里面,在我講課、咨詢過程中,一直有一些英語單詞或者縮寫,本意并非是為了炫耀個人英語水平或者是自己的“外企出身”,就如同劉寶紅先生給我《制造業庫存控制技巧》寫的推薦序里面提到的,“書中有很多物料規劃、庫存控制方面的英文詞匯,這些詞匯都是三資企業常用的……”,說的也是一個語言問題 。其實,供應鏈管理(SCM)是個“舶來品”,有些時候,英文可能表達的更準確一些。如MPS(主生產計劃)、OTD(及時交付率)、ITO(庫存周轉率)、E & O(呆滯庫存)、Aging inventory (賬齡庫存)等等;再譬如說MRP把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統稱為“物料”,都是“materials”,就是這個意思。
作者程曉華先生,《制造業庫存控制技巧》(第一、二、三版)、《CMO-首席物料官》著作者;《制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課程創始人、首席講師 ,“TIM-全面庫存管理”首席咨詢師;中物聯專家委員;混跡制造業15年,咨詢業5年,個人網址 www.chengi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