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他們因與傳統社會的觀念、意識和個性不同,而被稱為新生代。這其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性自我、張揚,不安于現狀?,F在80、90后已經登上了職業舞臺,成為各個企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經或正在成為企業發展的中流砥柱。我在捷和電機集團工作時,在數千名員工中,80、90后已經高達80%以上。他們正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沖勁和激情為企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正是這年輕一代給企業儲蓄了強大的發展后勁。如何更好地實現80、90后員工與企業的契合已經成為企業管理者不得不面對的新.課題。
8090后員工管理教練張高睿分享,當一個人對當前許多新潮流說不清、聽不明、看不慣時,那就該問問自己是不是老了。我說的不是年齡大了,而是思想跟不上趟,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未老先衰”。
現在,很多企業的管理者都在埋怨招不到好的80、90后員工,可是當問及他們對80、90后員工做了什么的時候,很多人都啞口無言,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都喜歡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看問題,動不動就對員工說: “你問及他們對80、90后員工做了什么的時候,很多人都啞口無言,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都喜歡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看問題,動不動就對員工說:“你不愿意干就走人,有的是人想干,你走了,別人正等著進來呢?!笔獠恢?,此話很傷人,甚至讓人失望透頂,使人感覺企業沒有把員工當回事,把給員工的工作機會當成了一種施舍。需要明白的是:企業與員工是緊密聯系的,企業沒有好員工,還談什么發展?
在現代揮業中,如果企業沒有充分考慮員工的利益,沒有站在員工的立場為員工著想,試問:員工怎么可能愛企業如愛家?這樣的企業怎么可能吸引或留住優秀的人才?不知道那些招不到優秀人才的企業是否想過這樣的問題:優秀的80\ 90后人才之所以不來你這里,到底是為什么?怎么做才能把最優秀的人才都吸引過來?你是否給80、90后提供了一個令人向往的工作環境?你是否給80、90后搭建了一個利于員工成長的平臺…”
在一次企業內部培訓中,有一位部門經理跟我說:如果員工待遇上去了,企業就沒有利潤了,員工雖然開心了,可是老板就不開心了。顯然,他是站在企業立場上來思考問題的,這是一個很不可取的“思維誤區”,這些人誤以為“員工待遇跟企業利潤是矛盾的”,是“零和游戲”,這是極端錯誤的,也是非常普遍的思維誤區。因為拿高薪的員工,必定被老板盯得緊,其為企業創造的價值必定更高。在80、90后身上,其實也有很多優點,8090后員工管理教練張高睿分享。
其實,80、90后并不是怕吃苦,而是很能吃苦,但是他們拒絕無緣無故地吃苦,他們在法定的工作時間內努力工作,不怕苦,不說累;在法定的休息時間則好好享受,愛生活,這才是正確的思維模式。如果思維守舊的管理者對80. 90后的這種思維模式看不慣,只能說是老一代人跟不上時代的前進步伐。可以肯定地說,在未來30年內,哪些企業重視員工的生活,哪些企業能讓員工“工作生活兩不誤”,哪些企業就是中國未來的希望,就是80、90后愿意為之效力的優秀雇主,就是未來中國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企業。那些靠犧牲員工利益、視員工為機器、依靠壓低員工薪水賺取廉價加工費的企業終將被市場競爭所淘汰。
80、90后把“休假待遇”看得相當重要,把“休息時間”看得相當重要,把“生活質量”看得比薪水更重要,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我們的企業不能再遵循過去那種“苦干加傻干”的模式,否則我們會繼續過著“勤勞而不富有”的生活。在現代企業中,很多企業都是“對內強硬,對外軟弱”,尤其是那些出口導向型、來料加工型的企業,因為不具備討價還價的能力和資本,整天被其他企業擠壓,便宜都讓其他企業賺去了,80、90后最看重的就是用智慧去賺錢,用創新去賺錢,而不是依靠體力。
在日本企業富士通有這樣一條宣傳口號,那就是“人是用來做機器做不到的事情的”o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企業特別是加工制造企業轉移到中國內地,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企業中大部分的崗位是簡單重復性的工作,這在80、90后看來,索然寡味,,他們認為工作是為了享受生活,而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他們需要更多的休閑娛樂時間,他們需要過的輕松自由一些,這種思維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如果企業留不住優秀的人才,那么就不得不改變自己一些不合時宜的制度,畢竟改變制度比改變人性更容易。
80、90后是充滿爆發力的一代,是渴望成功的一代,為了出人頭地,他們愿意付出極大的代價,愿意嘗試各種途徑,這是很多60后和70后年輕時都做不到的,因為那個時代機會太少。當然更多的80、90后希望能找到捷徑,這樣可以少走彎路,加速成功。不管是否能實現夢想,也不管最后的結果如何,希望成功的思想都是值得管理者肯定的,因為渴望成功是一種上進的表現,是一種夢想,是一種追求,作為他們的上司,千萬不要輕易打擊他們。如果年輕人連夢想都沒有了,還怎么指望他們創新,怎么為企業創造財富?美國人之所以富有創新精神,喜歡挑戰,就是因為他們相信通過產品創新,通過挑戰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只要一個人能給市場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產品或服務,只要一個人能給社會做出一點貢獻,就能獲得認同和尊重,就能改變命運。
8090后員工管理教練張高睿分享,當今社會,有很多人看不慣80、90后的一些行為,追根究底是因為他們缺少包容精神。大家都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作為檢驗標準,只要別人跟自己不一樣,就認為是別人不對。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形形色色的,應當用包容的心態去看世界。在中國,有部分這樣的情況:城里人歧視鄉下人,有錢人歧視貧窮人,有文化的歧視沒有文化的,當官的歧視老百姓。我們還沒有學會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選擇、尊重他人的權利,不管別人做什么,只要別人不傷害到自己就行了。沒有尊重,就沒有平等?,F在的80. 90后都是不卑不亢,希望活得有尊嚴,不想被人左右,不想人云亦云,這是非常進步的一種表現,是值得慶幸的。但是,新生代的這些行為被曲解了,一些管理者認為,只要不服從自己的管教,只要不;,拉自己的意圖去做事,就是不聽話,不服從,缺乏責任感。
8090后員工管理教練張高睿分享,在學校,80、 90后棲受了很多理想主義教育,每個人似乎都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長大后要成就一番事業,可是走出校門后他們才發現理想離現實太多,離自己太遠,“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成了過時的口號。想自己創業當老板,發現賺大錢很難;想當科學家發明創造,發現耐不住寂寞;想當高級職業經理人,需要從基層做起,打拼很多年。。。。o。所以,80、90后面對種種現實殘酷的挑戰,逐漸放棄了豪情壯志,變得越來越現實,這樣的結果并不是什么壞事,因為80、90后這一代在20多歲就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只要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將來是大有裨益的。現在的80、90后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們的期望值很高,但是也變得越來越焦慮,畢竟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制度尚未完善,人們還不能用西方發達國家的文明標準來衡量中國,對現實中的問題要多一分容忍,多一分理解。
8090后員工管理教練張高睿分享在現實生活中,80、90后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享受著物質增長帶來的快樂,沒有“憤青”的激動,沒有頃青”的怨恨,更沒有“憤青”的不滿。面對種種社會問題,他們善于用黑色幽默,恰如其分地去調侃、嘲諷各種社會丑態,惡搞一些人和事,他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針對社會熱門話題設計出富有創意的短信、令人發笑的Flash等;這對打造和諧社會是有好處的,因為人們越勇于面對現實,社會就會越穩定。很多60后和70后管理者看不慣80、90后的某些舉動,比如為了同學聚會,80、90后可以拒絕加班,不管企業有什么樣的急事,他們照樣我行我素。在老一代人看來,這樣做是非常不合情理的,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無私奉獻,認為企業利益應該高于個人利益。這種思想在計劃經濟時代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是為了國家而努力奮斗,但是現在不同以往,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以贏利為目的,管理者不可以要求員工奉獻,只能要求員工忠誠。這種思維模式在西方發達國家是非常正常的現象,8小時之內企業事情優先,而8小時之外,個人事情優先。
8090后員工管理教練張高睿分享在現代社會,尊重每個人的個人利益,是市場經濟能夠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只要把這種自私自利轉化為每個人努力奮斗的動力就可以,所以說,好的管理制度就是讓每個人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得到回報,國家得到發展,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和“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