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人們的心理有一種信念,這種信念由于近代歷史的演變,逐漸占據上峰,就是人和人要平等,無論是夫妻,父子,國家領導人與平民之間要平等。究其源頭,是由于舊中國的沒落,以及西方的強大,隨之西方思想的推崇。使人們對傳統思想的父子,夫妻,君臣關系(束縛)的掙脫。
筆者非常贊同平等,因為這是大道的本源。
筆者贊同平等的同時,更贊同智慧的理解平等——人格平等,分工不同。這里有很深的“中庸之道”的智慧,在此不多論述。我們在生活中體會一下——關于人格平等,分工不同。
父子之間。由于人和人之間的人格平等,父子之間也要互相尊重,互相體諒。尊重和體諒是一種發心,一種出發點,一種愛。這是從本質上講。
在現實上講,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如玩游戲),需要教育好,這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這就是分工不同。
做父母的如果在教育中,把訓斥孩子也認為是不平等,看到孩子沒禮貌,亂花錢等行為不去管,或者管的“力量”不夠,一直被“平等”束縛,以至于孩子教育不好。這就是沒有“人格平等,分工不同”的智慧。
筆者認為“打孩子”的出發點是強大的責任心和愛心,為了孩子的成才和人生的幸福是可以打的;如果是拿孩子發泄脾氣,那就不應該了。前者是孔子圣賢教育的本質,后者“發脾氣”是后期人們誤解的“糟粕”。
夫妻之間。男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應互相尊重,互相體諒。這是本質。
現象上分工不同(夫婦有別),夫婦有別,別于責任,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兩件事:經濟收入和孩子教育。這是需要分工的。我們不是說回歸到古代,讓婦女不工作,在家教育孩子,相夫教子。而是說夫婦兩人要有側重點。
現代人們沒有分工,沒有側重點,兩個人都忙于事業,孩子教育精力不足,依靠補課,把電視作為“代理家長”,以至于孩子不好教育。花費大量的金錢,效果不好。學習不好倒可以接受,有的孩子,家長由于忙,忽視做人的品德教育,以致出現“富二代”現象。以致出現孩子上網成癮,不孝父母等等眾多“亂象”,究其原因,父母不懂得人格平等,分工不同的智慧。
夫婦有別,不是男尊女卑,男人欺負女人。這是圣賢教育被后人誤讀的“糟粕”。
分工不同,還有更深的含義,即看事情的深度和決斷力不一樣。一般來講,男人的“妄想”比“女人”少,原因是大自然賦予男人為“陽剛”,陽氣足,賦予“女人”為“陰柔”,陰氣多。不僅體現為女人怕冷的現象,也體現為女人的“遠見”稍遜色于男人。就如一個人心態“陽光”時比心態“憂愁(陰)”時頭腦清晰一樣。古人根據這種規律,提倡男主外,女主內。在決策時,夫唱婦隨。是這個意思。當然現代家庭,有的男人的遠見不如女人,那就以女人為主。
如果有一個好的分工,好的“議事制度”,家庭會少多少“紛爭”啊!
關于君臣。即領導于被領導。做領導的尊重下屬“愛民如子”。在事情上,管理上,下屬服從領導,天經地義。如果不是這樣,不懂得真正意義的“平等”,日本,臺灣,韓國等等國家的政局就可看出來。不是說其不好,而是說“有點亂”。
關于平等的智慧理解——人格平等,分工不同。筆者就說到這里。愿它給您帶來啟發,擁有一個,簡單,智慧,幸福的人生!
詳細的解讀,請放下偏見,學習真正智慧的“父慈子孝”“夫婦有別”“君仁臣忠”等老祖宗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