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歸來成都已經快3年了。3年期間,成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GDP總量已經排位到全國第八,把杭州、青島等城市拋在了前十名以外,年均15%左右的GDP增幅讓其他城市望而興嘆……然而對比3年來在人力資源培訓方面的發展,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判斷一個城市在某一領域的發展趨勢及規模有很多種統計口徑,我采用了其中一個口徑——查看成都企業對于人力資源培訓崗位的招聘需求。具體來說,就是去英才、智聯、無憂等大型人力資源網站搜索相關的崗位,很明顯在09年中旬,成都地區對于人力資源培訓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少的,包含部分重復信息在內,當時不過10來頁崗位需求在對社會進行發布。相比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動輒上百頁的崗位需求差距是非常明顯的。當然,這里面還包含的有常住人口基數的問題,但也能從某個角度說明這一情況。企業對于培訓的認知也非常的膚淺,甚至看到很多企業對于培訓經理的崗位工作職責里面寫著:負責PPT開發、培訓組織和授課工作。已然將一個培訓架構的組建者、管理者演變成了一個培訓助理、課程研發員、培訓講師的角色。發展程度,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時至今日,再看成都的人力資源培訓模塊的發展狀況,已經有了巨大的改變。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設立專門的培訓部,甚至企業大學。對于人力資源培訓崗位的任職模型、勝任模型也設計的科學合理實用。3年,窺見了一個城市的崛起,窺見了一個城市對于人力資源培訓模塊認可到需求到發展的崛起,心里感慨萬千。但發展的背后卻依然發現了很多的問題。首先是理念,很多公司將培訓部門看做一個純粹的成本部門,培訓預算沒有當做是一種投資,而是當做了一種成本和員工福利。其次是人才欠缺,曾經和學習人力資源專業的畢業生暢談時發現:學校的教育過于書本化,很多企業現行的操作方法學校完全未提及,教師本身沒有任何企業從業經驗,教育出來的學生沒有滿足企業用人要求也就自然。最后是城市文化,成都氣候適宜,城市節奏感不強,培訓學習意識較一線競爭意識強的城市薄弱許多。這些都是制約培訓發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作為一個培訓人,我認為自己有責任,也有意愿想要為成都培訓領域的發展做出一點自己的貢獻,哪怕傳播了一種理念,分享了一個有用的方法和工具,結識了想要入行的朋友,都是人生的幸事。在此開立此博客,將自己10年來積累的一些理念、經驗無償的傳播給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