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通過對比“心小”者與“心大”者在三個方面的不同,來詮釋如何讓心胸變得寬廣。
一、心小者,對人對事只看不好的一面,不看好的一面;心大者,雖然也看到了不好的一面,但更看到了好的一面。
《論語》中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心小的人,遇到任何人都會去觀察對方的缺點,然后將這個缺點存放在胸中;遇到事情也是如此,總是在事情之上吹毛求疵。這樣做的結果自然就是——不愿與人打交道,做事總有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因為在他眼中,人都是壞人,事都是對自己有害的壞事。這樣不停地訓練下去,就會遠離一切人,承辦一點小事好像也比登天還難。其實,并不是事情本身難,而是內心的障礙太多。
心大者,則剛好相反,雖然也看到了人和事有不好的一面,但更看到了好的一面,將好的一面長存在心,因此內心就充滿陽光。
王鳳儀《化性談》中說:“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心里存的,都是別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又說:“找人好處是''''聚靈’,看人毛病是''''收贓’。''''聚靈’是收陽光,心里溫暖,能夠養心;''''收贓’是存陰氣,心里陰沉,就會傷身。人人都有好處,就是惡人,也有好處,正面找不著,從反面上找。所以我說,找好處是''''暖心丸’,到處有緣,永無苦惱。找好處是真金,要想找好處,就得以志為根,在沒有絲毫的好處里,找出真好處來;在忍無可忍時,還能忍得住,就是''''大義參天’。”
王鳳儀老善人的這兩句話其實已經道破了讓心胸變得寬廣的天機,那就是“找好處”——在遭遇到的人和事上找出好處,我們的心自然就會打開,心胸就會變得越來越開闊;只是看到不好,心就會關閉,就會變得越來越狹窄。
曾有一個畫家在家里掛了一幅畫,畫上只有一個黑點,其它什么也沒有。來訪的客人總是盯著畫上的那個黑點看,試圖想看出什么玄機和哲理出來。畫家解釋道:“畫上那么多白色的空白處,為什么不看呢?而是盯著那個小小的黑點呢?生活中有那么多像畫上空白一樣多的美好事物,為什么我們忽略不看,卻花時間盯著像那個黑點一樣微不足道的痛苦呢?”
二、心小者,只愿接納占便宜之事,不愿接納吃虧之事;心大者,得失皆從容,得到時心懷感恩,失去時內心也會坦然接受。
其實,一切心靈的痛苦皆源自內心的不接受。心小者,得到時沾沾自喜,失去時則憂悲苦惱。這都是因為他們一方面有強烈的“我愛執”,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智慧。得到時,他們全然不知這都是自己過去的善業所致,誤以為是自己占了便宜,因此洋洋自得;失去時,他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自己過去的惡業所致,誤以為是因外在的原因而使自己吃了虧。
而心大者,得到時絕不得意忘形,失去時也不苦惱恐懼。因為他們深知“我愛執”是一切痛苦的源頭,同時他們也深刻地知道,好事與壞事都不是偶然的、從天而降的,都是自己過去的善惡業所招感。此外,好事中必然伴隨壞事,壞事中也必然伴隨著機遇,一件事的好壞其實全憑自己用怎樣的思維來看待。因此,心大者得到時心懷感恩,同時更加勉勵自己努力行善;失去時,則絕不自怨自艾,或者怨恨他人,而是深刻反省自我,將失敗與痛苦作為完善自我的動力。
弘一法師在《改過十訓》中教誡:“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三、心小者,注重的是外在名利的得失;心大者,注重的是心靈的提升。
心小者,將追求供身體享受的物質利益以及滿足個人虛榮的名聲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標,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追求了。所以,一旦外在的名利遭到破壞時,內心就會感受痛苦與恐懼。他們不知道,人的本質其實是心靈,心靈獲得安樂才是真正的成功;將自心的安樂系縛在名利的得失上,無異于吸食鴉片,最初雖然有一點微不足道的獲得名利的安樂,但最終會讓心完全成為物質的奴隸,而完全喪失獨立與自由。
心大者清楚地知道,人心快樂的根源其實是自己對人對事的想法與心態,外境只是自心的“舞伴”,用什么樣的動作跳什么樣的舞蹈,完全取決于自己內在的思想與心態。因此他們將完善自心作為人生的主要目標,而獲得“像樣的舞伴”只是附屬的追求。
《論語》中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意思是,君子心中裝著的是“完善自己的德行”,小人心中裝著的是“獲得物質上的享樂”。又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說,君子心中想著的是讓自心獲得真理,小人心中想著的是讓自己獲得物質上的利益。
心小者與心大者的差別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枚舉,但“心小”與“心大”的根本原因最終都可以歸到一點上:心小者,認為自己沒有什么需要改進的,不愿意學習,不愿意觀察自己思想與言行的過失,這其實就是傲慢;而心大者,虛懷若谷,總是不斷地學習,并時時將所學到的道理用于觀察自心、改造自心,最終心胸就變得越來越寬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