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是完成工作任務的基礎
——按質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所有企業都非常熱衷于學習,企業內部有很多的培訓,企業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前陣子大家首先探討的是管理團隊,后來發現這個團隊需要看不見的軟件也就是企業文化來推動,于是大家又來探討企業文化的問題;后來大家看到世界企業與我們國家的企業開始競爭的時候,我們又開始探討企業變革的問題;后來我們發現領導的一句話,墻上的一句標語不能貫徹下去的時候,我們又開始講執行力。執行力”本來不是中國常用的字,它是從“”翻譯過來的,按中國人的習慣是叫“貫徹力度”。最近,在國內上演一個連續劇叫《走向共和》,這個連續劇給我們很多反思。在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哪怕是《宰相劉羅鍋》,我們都會很過癮,但一看《走向共和》,不是割地就是賠款,總覺得心中很郁悶,我就利用這個連續劇談兩個問題,也就是與今天的執行力有點關系的問題。首先先看這里的兩句話:慈禧太后揮霍北海海軍軍費,而明治天皇則拿出自己的私錢來擴建海軍,一天只吃一頓飯。這個問題說明了,中日戰爭的勝負不是靠武器,而是靠人。日本這個國家天生就沒有資源,它始終與我們處在一種很微妙的關系中。我研讀中國近一百年來的歷史,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當中國強大或正要強大的時候,中日就要發動戰爭。大概由日本覺得他們的資源天生要仰賴中國造成的吧。目前,中國只剩下臺灣問題了,假設在這個問題上又發生一場中日戰爭,我們假設時間定在2015年左右,那么我們思考一下,中國有沒有做好準備呢?中國與大和民族的真正差異在哪里呢?甲午戰爭后,當時有句話很有意思,“被打敗的老師向勝利的學生學習”。結果中國就派了很多留學生到日本去學習,中國的留學生認為只要把共和體制引進來就好了。他們沒有想到改造國民性是很重要的。其實全世界的人的智商都是查不多的,關鍵是在于人的思想和觀念。我們沒有理由不是世界強國,也沒有理由幾次輸給日本。中國的國民性應該要強大起來。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執行力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思想,觀念,只有改造了員工的思想,才能解決第二個問題,就是很多人一聽到執行力,就說底下執行不好,好像董事長,總經理沒有事情一樣,其實不是,執行力不好要從上開始檢討,所以執行力就是上下左右都要一起貫徹。什么時候領導與員工一起座下來探討執行力,這才叫真正的研究執行力。
孫軍正專家團隊長期免費為中國企業執行力提升公益診斷,免費贈送100個執行力工具并指導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