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農夫一早起來,告訴妻子說要去耕田,當他走到40號田地時,卻發現耕耘機沒有油了;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里的三四只豬還沒有喂,于是轉回家去;經過倉庫時,望見旁邊有幾條馬鈴薯,他想起馬鈴薯可能正在發芽,于是又走到馬鈴薯田去;路途中經過木材堆,又記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當要去取柴的時候,看見了一只生病的雞躺在地上……這樣來來回回跑了幾趟,這個農夫從早上一直到太陽落山,油也沒加,豬也沒喂,田也沒耕……很顯然,最后他什么事也沒有做好。其中的“致命”原因就是執行力做得很差。
也許,在現實生活中,會有跟故事中的農夫一樣的人,沒有定性,常常很難把一件重要的事完成,這就是缺乏“執行力”的表現。現在看來,如果把這個農莊比做一個企業,把農夫看作企業里的二號人物,那就是二號人物沒有對如何解決企業里的種種問題事先作統籌安排,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先后順序,即沒有良好的流程規劃,只顧手忙腳亂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作為戰略決策者,農夫即二號人物是缺乏執行力的,他的企業就必然沒有競爭力;同時,作為執行者,他沒有定力,沒有為完成一個任務必須堅定不移的決心,而是三心二意,最終一事無成。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戰略的錯誤必然導致失敗,戰略的實施是靠執行力,這時執行力成為企業成敗最關鍵的因素,因為只有執行力才是真正直接對結果產生作用的力量。團隊的二號人物,不妨站在“農夫”的位置上,認真審視一番,思考一番,你是否能夠真正地把執行力做到位呢?
所以說,沒有正確的執行人,沒有真正的執行力,團隊就沒有競爭力,就不會長久,不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落伍”就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死掉”!而只有那些執行力得當、有力的團隊才具有競爭力,才可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無數“鐵”的事實已證明,那些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最終勝出的企業無疑都是最具有執行力的,看看成功的企業吧:GE、IBM、DELL、Wal-Mart等都是如此。
另外,執行力誕生于企業的文化,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執行力還需要有較堅實的執行力文化。在實踐中,一些缺乏執行力的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內沒有形成一種執行力文化,從而使執行成為一件不足輕重和無關痛癢的事情。如戴爾公司就具有一種良好的執行文化,能夠將每一個環節的工作都落實到實處。戴爾公司成功的真正秘訣在于它的量身定做的服務,一流的執行水平以及對成本的密切關注。
戰略合作:
由“中國執行力十強講師”孫軍正老師親自研發并主講的“執行力”系列課程,誠尋全國各地長期合作機構。
可通過中華講師網上的聯系方式直接與孫老師本人溝通對接。